首頁 > 正文
“醫生婆婆”尹承德

  尹承德是重慶市精神衞生中心(原重慶市第二精神病醫院)原院長,60余載從醫生涯,她始終踐行黨員的初心使命,永葆醫者仁心,在精神心理臨床診療一線崗位上發光發熱,用實際行動守護無數患者精神和心理健康。

尹承德為患者看診。

  初心:踐行醫者使命的老黨員

  作為一名黨齡41年的黨員,尹承德始終堅定理想信念,把對黨的忠誠深深印進了基因,將黨員的責任義務融入自身事業。

  從中學開始,尹承德就確定了學醫的志願。1963年,她從華西醫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重慶市第二精神病醫院工作。由於當時醫院條件艱苦,再加上收治的患者症狀嚴重,有的還有暴力傾向,部分人打起了退堂鼓。尹承德始終堅信,越是艱難,越要挺身而出,每天跟着老一輩醫生查房、巡診,耳濡目染感受着他們的堅持,看到病人行為異常,第一個衝在前面,想方設法安撫,用盡心力治療。

  80年代,精神衞生資源匱乏,區縣病人得不到有效治療和管理,尹承德到基層指導建立精神衞生機構。有一次去綦江,遇到暴雨滑坡,差點連車帶人被泥石流沖走,可她為了建立精神病防治網絡的和提高診療服務能力,從沒停下前行的腳步。

  仁心:溫暖患者心靈的“醫生婆婆”

  醫者仁心,尹承德始終把對健康的守護刻在骨子裏。尹承德説,我們肩上是扛着生命重量的人。

  精神科患者的思維、知覺、情感嚴重失調,這個特殊群體更需要關心、理解和幫助。幾十年的從醫經驗讓她感到,一個人患了精神疾病,可能導致一個家庭的破裂,而治好一個人,就能讓一個家庭幸福重建。所以尹承德始終懷救苦之心,為病患及家庭驅散陰霾。

  在尹承德的辦公桌上,有一個鬱鬱蔥蔥的盆栽,那是被她治療好的小陳,在考上大學後用兼職掙的第一筆錢買的。

  小陳16歲時,因父母下崗等家庭變故和學習壓力,出現了幻聽以及被害妄想等症狀。尹承德接診後,一邊耐心治療,一邊做父母的工作,為他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見小陳家庭生活困難,尹承德就給他捐衣捐糧捐錢,幫助一家人渡過難關。後來小陳長高長大,舊衣服穿不了,尹承德就買新衣服給他,還謊稱是家裏人穿不了的,以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在尹承德陽光般的守護下,小陳逐步走出心靈陰霾,還順利考取了重點大學。

  面對經濟條件不好的精神疾病患者,尹承德處處為他們精打細算。在尹承德的幫助下,許多患者得以康復,想要給她送錦旗,她得知後卻説:“做一面錦旗少則數十元,多則上百元,你們不要給我送錦旗,非要感謝的話,就寫一段感謝的話就可以了。”僅退休後,尹承德收到感謝信220余封。

  丹心:心繫群眾健康的守護者

  60餘年來,尹承德救治了多少患者,她已記不清,但她始終記得,“成為醫生,我覺得人生沒有比這更開心的事了!”

  1998年,尹承德到了退休年齡,家裏人勸她安享晚年,但是病人對她提出了挽留。看著病人眼裏對她的戀戀不捨,她又選擇留了下來,一幹又是26年。退休後,尹承德年均門診量達1560餘人次,年均心理諮詢時長400余小時,累計看診4萬餘人次。

  已經86歲高齡的尹承德除了坐診,還經常到臨床科室進行現場教學,對青年醫師傾其所有,做好傳幫帶。她教導年輕醫生:醫療是仁術,須以德立身,醫心是仁心,須以愛立命。

  她每次給病人開完藥後,會把服藥方法、注意事項等列成詳細清單,並留下&&電話,以便病人家屬及時溝通。在尹承德的影響下,重慶市精神衞生中心的醫生都有一個習慣,在患者就診離開時,給患者或家屬留下&&方式,方便他們隨時尋醫問藥。近年來,尹承德親自帶教醫生100餘人,其中20餘人成長為高級職稱技術骨幹,5人成長為院領導。

  “一片丹心獻杏林”這七個字是尹承德60余載行醫路的真實寫照。尹承德的丹心仁術,鐫刻在病人的記憶中,她把對事業的熱愛,融進生命裏,儘管已是耄耋之年,但她一顆不老的心依然為理想和信仰而跳動,用一輩子做一件事:為精神衞生事業奮鬥終生。(李道國 翁小荔)

編輯:許文琛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