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我手裏這張小小的卡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把它往汽車擋風玻璃上一貼,車輛便擁有了專屬的“電子身份證”。董事長,這張卡裏面藏着什麼黑科技?每台機動車都有實體車牌,為什麼還需要“電子車牌”呢?
譚鵬:我手中這張卡片就是粘貼在汽車擋風玻璃上的“重慶市交通信息卡”,也叫電子車牌,相較於鐵質車牌,它具有信息數字化、防拆防偽、高速識別、全天候適應等特點,解決了原有交通信息採集技術數據單一、分散、缺失、粗放、存儲成本高、時間短等世界級難題。按照市政府2021年《關於領取和使用重慶市交通信息卡的通告》規定:機動車交通信息卡是記錄機動車基本信息,採集交通管理和公共安全防控等信息,並提供機動車出行誘導、安全可信支付、便捷通行、共享停車等便民服務的電子媒介。通俗地講,這張卡類似於車輛的二代身份證,是車輛法定身份數字載體,是實現道路交通數字治理和智能出行服務的基礎部件。同時,“重慶市交通信息卡”項目是國內唯一獲地方立法支撐的交通科技項目。早在2006年,“重慶市交通信息卡”納入經全國人大備案的《重慶市道路交通安全條例》,明確機動車和機動車駕駛人均應領取和使用“重慶市交通信息卡”。
新華網:在感知、採集之後,海量的數據怎麼處理和應用呢?
譚鵬:截至目前這張卡已累計覆蓋我市707.33萬輛各種不同類型機動車,包括新能源汽車、傳統汽車、摩托車、電動自行車等,這些構成了數據感知層;加上我們在市域所有國道、省道、城區主幹道,2860處公共、商業停車場等建成26400多處機動車電子標識採集終端,構築全方位、全天候、高精度、實時的智慧城市全域交通信息感知骨架網。採集後的數據通過專網匯聚到我們的後&進行脫密、清洗、處理、存儲等,共同組成了我們的核心“重慶市新型數字交通物聯網大數據服務平台”,平台現在每天採集動靜態實時交通數據9300多萬條,累計採集量1180億多條,這是其他城市沒有的。實現了目前我國唯一省域規模動靜態交通信源採集數字化、全域時空分佈一體化數字感知與海量數據處理與應用,綜合應用規模全球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