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立於1958年的重慶市化工研究院,是國家最早定點從事天然氣化工技術研發與精細化工新技術、新産品研發的科研機構和中試基地。就是這樣一家有歷史底蘊的科研院所,不僅成功完成了轉制和公司制改革,還被納入了國務院國資委首批“科改示範行動”。您能談談化研院成為“科改示範企業”以來的變化嗎?
蘭劍平:2020年,化研院作為轉制科研院所,迫切需要提高研發人員的創新積極性,以強烈的改革意願和決心提交了“科改示範行動”改革方案,並有幸能夠成為全國首批204戶科改示範企業之一。入選“科改示範行動”後,化研院在切實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堅決防止國有資産流失的前提下綜合施策,“真刀真槍”地幹改革,不斷為科技創新松綁賦能。
上級單位重慶化醫集團非常支持這次改革,把化研院定位為集團的公共研發平台,要求化研院發揮集團“1+N”傘型研發創新體系中“1”的引領作用,服務N個産業發展領域。在此基礎上,我們重新梳理了研發方向,把天然氣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産業、特殊功能單體及其下游高分子聚合物産業、高端精細化學品、綠色低碳技術等作為我們的主攻方向,把研發、工程轉化、産業孵化、技術諮詢和技術經紀人作為我們的業務主線,與之前相比,整個的發展思路更加明晰了。
在市場化改革方面,我們充分發揮了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在推動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中的“牛鼻子”作用,把生産經營責任下沉至經理層,經理層再把任務分配至具體部門、子公司,最後會把任務落實到每一個員工,任務的完成情況與季度、年度考核挂鉤,與薪酬、職務晉陞等關聯,把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落到實處,我們的員工和幹部隊伍結構逐步得到優化,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佔比增長了32%,中級及以上職稱人員佔比增長了52%。我們也建立起“N+1”創新激勵機制,在重慶市國有企業中率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紅,項目組成員可以享受項目轉化、技術許可、技術轉讓、作價入股等方式實現的收益分紅,至今已經有4個項目納入分紅範疇。
科技創新是化研院成立的初衷,也是安身立命之本。我們非常重視研發創新,近3年化研院研發投入強度平均值在20%以上。這幾年,我們也在摸索什麼樣的研發創新架構、團隊組建模式更有利於發揮創新協同效應,探索出快速高效的決策、“固定”+“機動”的項目組成員模式、項目負責人充分的授權,更有利於提高項目的推進效率,我們也正按這個思路推進研發創新。科研平台方面,去年新認定了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重慶市級創新平台、資質6項。技術原創方面,化研院自主研發的特殊功能單體綠色合成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系列産品從6個發展到25個,連續兩年獲得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優秀獎,2023年進入國務院國資委新材料創新“熠星大賽”的復賽,發明專利數量是以前的7倍,行業、地方標準也有了較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