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青春“撞”上非遺 迸發新生力量

渝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龍興李氏糖人糖畫傳承人李梅。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不出半個小時,一幅生動的金魚圖就躍然紙上。這樣活力滿滿的剪紙作品,出自大渡口區最年輕的非遺傳承人——“90後”劉佳雯之手。

  在渝北區龍興古鎮,一位長相清秀的年輕女子端坐於街角,她身着紅色唐裝,手握銀板銅勺,一舀一畫。很快,晶瑩剔透的糖畫便誕生了。她就是“85”後的糖畫非遺傳承人李梅。

  在榮昌區安富街道,一棟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遠近聞名,這棟小院就是“90後”夫妻管永雙和李雲杉的“西山雨”陶藝工作室。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的夫妻倆正在這裡讓古老的榮昌陶煥發生機。

  ……

  走進重慶的城市和鄉村,時常可以尋覓到這樣年輕的身影,他們埋首於自己的工作室、行走在重慶的大街小巷,接過了非遺世代相傳的接力棒。古老的非遺,正在這群年輕人的手中,迸發出新生的力量。

  文明的傳承,路在何方?這群年輕人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答案。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即將到來之際,記者走近重慶非遺年輕一代傳承人,聆聽他們的傳承故事。

  “85”後傳承人接過家族接力棒

  “我從小就喜歡空氣裏瀰漫的這股甜蜜”

  家族傳承,自古以來一直是非遺傳承的主要方式。在家族內,非遺技藝代際傳承,從祖輩、父輩再到兒孫輩,最終形成通常意義上的“世家”。

  “85”後李梅就是其中的代表。從不到10歲就開始接觸糖畫,到如今成為龍興李氏糖人糖畫第六代傳承人,李梅已經順利接過了祖輩們遞來的接力棒。

  精通一門技藝,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接過家族的傳承,是被迫為之,還是欣然允之?

  龍興古鎮上,指着面前鍋裏噗噗冒泡的糖漿,李梅笑着給出了答案:“我從小就喜歡空氣裏瀰漫的這股甜蜜。”

  李梅説,在她記憶中,爺爺做的糖畫給村裏的小朋友帶來很多歡樂。“也許是小時候吃苦太多,爺爺特別喜歡看到別人臉上的笑容。”李梅既喜歡吃糖,更對糖畫情有獨鍾。長大後,她並沒有像很多同齡人那樣外出打工,而是留在了龍興古鎮,一心打理起了家中的糖畫事業,17歲起就開始正式製作李氏糖人糖畫。

  傳承之路好走嗎?李梅説,只是繼承祖輩們留下的老技法,在當下已經行不通了。

  怎麼辦?李梅將破題的關鍵,放在了“創新”二字上。傳統糖畫大多是平面圖案,李梅就創新地做起了立體糖畫,立體玫瑰就是她的拿手之作。

  除了立體糖畫,李梅還對原本只有金黃色的麥芽糖進行調色,將胭脂蘿蔔的紅色、菠菜的綠色等,通過熬水的方式加入糖裏,讓糖畫變幻出各種繽紛色彩。

  自己學了,還會傳給孩子們嗎?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李梅顯得格外驕傲,“李氏糖人糖畫後繼有人。”目前,她的一雙兒女也已經逐漸掌握了糖畫手藝,並日趨熟練。

大渡口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堰興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劉佳雯。

  “90”後傳承人小學課堂上愛上剪紙

  “剪紙要‘活’下去,就需要與時俱進”

  作為大渡口區最年輕的非遺傳承人,“90後”的標籤讓劉佳雯在眾多非遺傳承人中顯得有些特別,而她所傳承的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堰興剪紙。

  與李梅不同,劉佳雯的家人,並不會剪紙這門手藝。

  劉佳雯是從哪愛上這門非遺的呢?談起與剪紙結緣,劉佳雯記憶猶新。“小學時我在學校上過一堂剪紙興趣課,看到每個人的作品最後連起來成為一整幅完整的剪紙作品時,就覺得剪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劉佳雯説,那之後,她開始有意識地收集剪紙圖片並進行嘗試,同時也開始在市少年宮學習繪畫,嘗試紙雕製作。

  在一次活動中,一件線條流暢、構圖完美、意境獨到的剪紙作品讓劉佳雯迷戀不已,這件作品就是堰興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周定洲老師的作品《繁榮昌盛》。於是,2014年,劉佳雯正式向周定洲拜師學藝,踏上學習堰興剪紙的道路。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周定洲教會了劉佳雯剪紙技藝,但在劉佳雯看來,要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只是“會剪”遠遠不夠。

  “剪紙要‘活’下去,就需要與時俱進。”劉佳雯一邊説,一邊拿起了自己的作品《山茶花》。為了表現山茶花的嬌艷,她採用了套色剪紙的方式,並在設計時大膽採用陽剪的手法,打破大多數套色剪紙採用陰剪方式的傳統。

  除了技藝的創新,劉佳雯還在思考剪紙的內容創新,“如果將古代神話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比如古代的神獸穿越到現代,會是什麼樣呢?”劉佳雯想通過實現這些想法,讓剪紙藝術變得更有趣。

榮昌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榮昌陶傳承人管永雙。(受訪者供圖)

  “90後”夫妻開設陶藝工作室

  傳統藝術+現代審美,讓榮昌陶成年輕人“新寵”

  在榮昌區安富街道,一爐傳承了2000多年的窯火生生不息。榮昌陶素有“紅如棗、亮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就在這裡,一對夫妻的小院遠近聞名,它就是“90後”夫妻管永雙和李雲杉的“西山雨”陶藝工作室。

  説起夫妻倆與榮昌陶結緣的過程,管永雙笑言,上大學時,他們倆跟隨老師到榮昌采風,對榮昌陶産生了濃厚興趣。

  因為這一抔陶土,2014年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後,兩人來到榮昌,創立了工作室、建起了窯爐,從此開啟了與榮昌陶的“雙向奔赴”。

  管永雙&&,榮昌陶雖有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但名氣卻沒有真正打出去。“若想讓榮昌陶發揚光大,必須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在創作過程中,夫妻倆將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利用傳統技藝燒制不同色彩、不同肌理、不同造型的陶器,並在瓶身、壺口、手柄等地方,加入自己的創意,如蓮蓬、小雛菊等。這樣的創新不僅賦予器物自然之美,也讓榮昌陶成為年輕人的“新寵”。

  除了在造型、裝飾、色彩方面進行創新。這些年,管永雙、李雲杉還致力於柴燒窯變的研究。

  5年時間裏,兩人耗費60余噸木材,每次燒窯持續4天以上,96個小時投柴不斷……通過反復試窯,他們收集了大量數據,最終找到了榮昌陶柴燒窯變的“密碼”,並系統性地將之總結為柴燒“五類成色燒制技法”。

  “儘管現在我們能根據自己的想法,燒制出想要的色彩,但成品率並不高。”管永雙&&,這條路沒有終點,未來他將繼續和妻子探索、完善“五類成色燒制技法”,讓榮昌陶製作技藝更具系統性、科學性和準確性。

編輯: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