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壯麗三峽》展廳改陳後正式對外開放。連續兩天,到三峽博物館參觀人數都達到核定承載量。
改陳後的《壯麗三峽》展廳有哪些亮點?到博物館能看什麼?昨日記者進行了現場採訪。
5月19日8點30分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下稱“三峽博物館”)門前熱鬧非凡,儘管還有30分鐘才開門,已有很多游客在排隊。
“昨天的人太多,我們沒有預約到門票,只預約到了今天的。”從成都來重慶旅游的趙世川説,他8點趕到三峽博物館時,就有人在排隊了。
“從9點到12點,我們在裏面待了整整3個小時,還覺得意猶未盡!”西安游客廖雨然告訴記者,她對歷史很感興趣,這次出差來重慶,剛好遇上三峽博物館新版《壯麗三峽》展廳對外開放,讓她有了更加了解巴渝歷史文化的機會。
“開展當天,上午下着大雨,但游客們的熱情依舊不減,在博物館門前打着傘有序排隊。這讓我們很是感動。”三峽博物館的一名負責人説,“雖然我們兩天沒有休息,早上要提前到崗,下班後還要加班,但看到這麼多游客熱情高漲地走入博物館,我們再累再苦也值得。”
鎮館之寶一次看個夠
《壯麗三峽》是三峽博物館的代表性展覽。自2005年開館以來,常年對外開放,一直深受觀眾喜愛,年接待觀眾超200萬人次。2023年1月,三峽博物館再次啟動改陳工作。
新展以“中國的三峽、世界的三峽”的視角構建展陳體系。展示內容緊扣“壯麗”二字,以“自然奇觀”“歷史長卷”“人文古跡”三大部分為基本構架,打造自然、人文內容兼具的綜合性全場景式展覽。
整個展覽共使用文物展品321件/套(703單件),其中一級文物37件/套,珍貴文物佔比約50%,展品更新率達60%。
三峽博物館館藏十大鎮館之寶中的六件是新展的亮點。這六件鎮館之寶分別是:舊石器時代“巫山人”左下頜骨化石、商三羊銅尊、戰國銅虎鈕錞於、戰國銅鳥形尊、東漢“偏將軍印章”金印、漢代景雲碑。
據介紹,巫山猿人左下頜骨化石於1985年發現於巫山龍骨坡遺址,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三羊銅尊是巴人在商文化影響下製造的一件重器,是迄今所見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銅容器,1980年出土於巫山縣大昌鎮大寧河畔的李家灘;戰國虎鈕錞於是戰國晚期巴人作品,鈕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以白虎圖騰裝飾,通體完整,音質優良,被譽為“錞於王”。
市民何田國參觀後非常激動,他説自己今年51歲了,還是第一次看到6件“寶貝”,“特別震撼、特別驚訝,開闊了眼界,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參觀人數連續達到高峰
新版《壯麗三峽》深受游客和市民青睞。“這兩天,我們全員上班,累得不可開交。”上述負責人&&,連續兩天,到三峽博物館參觀人數都達到核定承載量。
其實,博物館熱並不只有這一兩天,而是一直持續升溫。2023年,全國新增備案博物館268家,達到6833家,舉辦陳列展覽4萬餘個、教育活動38萬餘場,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全國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4萬餘個、教育活動38萬餘場。
重慶博物館成績也喜人。2023年,重慶全市124家博物館保持正常開放,平均開放時間310天,共接待觀眾3803.26萬人次,同比增長113%。全年免費接待觀眾3263.67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99.86%。
2023年,全市博物館陳列總數為914個。展示教育成果方面,2023年全市博物館共推出展覽914個,開展線下社教活動12127場次,同比分別增長16.9%、64.5%。
5月18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其中,聶榮臻元帥陳列館、楊闇公楊尚昆舊居陳列館成功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至此我市一級博物館數量由5家增至7家。
記者 鄭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