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蜀都中學校。(受訪者供圖)
“讀書不忘救國,救國必須讀書。”過去,這句名言曾激勵成千上萬的中國少年發奮圖強、救國救民;而今,這句話也根植在許多少年心中,鼓舞着他們認真讀書學習,以真才實學服務社會、報效祖國。
在重慶市蜀都中學校(以下簡稱“蜀都中學”)的校史文化墻上,就寫着這句名言。每當學生們踏進校園,走在去往教室的路上,都能清晰地看到這句話。文化墻的端頭,還赫然書寫着幾個大字:銘記紅色蜀都,傳承紅岩精神。
這所學校與這一名言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淵源?近日,記者來到蜀都中學一探究竟。
團結進步人士踐行教育救國理念,創辦“‘抗大’式革命學校”
蜀都中學坐落於繁華的觀音橋商圈附近。和活力四射的觀音橋不同,蜀都中學像一位智慧的長者,靜靜地講述着獨屬於它的紅色記憶。
1941年皖南事變後,革命鬥爭形勢日益嚴峻。共産黨員張興富、熊運鉅、張仲明、陳俊逸、姜瑄以及民主進步人士周學庸、唐克明七人,開始醞釀創辦一所學校,以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
1944年4月,七人在周學庸家里正式開會,商定了校名、集資、分工等相關方案,5名共産黨員擔任常務校董。為便於工作的開展,學校還邀請知名民主人士擔任校董。1944年9月,一所名為“蜀都中學”的學校在重慶盤溪悄然成立。
1944年12月初,學校開辦才三個多月,周恩來同志就在重慶曾家岩五十號約見了學校部分發起人。他明確指示:“要把蜀都中學辦成‘抗大’式的革命學校,掩護同志、為黨培養和輸送幹部的學校,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董必武同志審閱了蜀都中學創辦發起書。
1946年上半年的一天,時任蜀都中學校長周學庸與中國工業原料公司簽下一份契約,中國工業原料公司以0元的價格將下屬的運通煉油廠賣與蜀都中學。
這個煉油廠本是國民黨政府軍管委和交通銀行合辦的,因故停産後無法履約,作為賠償被判給了中國工業原料公司。
中國工業原料公司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運通煉油廠又位於石門,離蜀都中學不遠,黨組織便決定將廠房交給蜀都中學用於辦學。
經過簡單修造後,1946年下半年,蜀都中學的本部和高中部搬到了新址(原運通煉油廠)。
蜀都師生積極發起、參加歷次學生運動,毅然決然站在革命運動前列
“開始的時候學校資金很緊張,設施也很簡陋,師生經常一起參加建校勞動。老師們都不領工資,只是在學校吃飯。”年過八旬的老人姚文貞是蜀都中學1947級的學生,她至今清楚記得蜀都中學創辦之初的艱難。
老師中的絕大多數是共産黨員和進步知識分子。許多教師以職業為掩護,秘密執行着黨交給的革命任務,如參加武裝鬥爭、給遊擊區送藥等。
蜀都中學成為一座真正的愛國民主運動堡壘。當時,雖然學校使用的是國民黨政府指定的教材,但老師們總會緊密&&時局,教育學生“讀書不忘救國,救國必須讀書”。全校師生訂閱的《新華日報》多達兩三百份,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組領導的《中國學生導報》也進入蜀都中學,極大 啟發了學生的革命思想。
由此,蜀都師生始終高舉愛國民主旗幟,積極發起和參加歷次學生運動,毅然決然站在革命運動前列。如1946年初萬餘學生參加的“一·二五”大游行,1947年1月重慶兩萬學生“抗暴”大游行,1949年4月發起的“反飢餓、爭生存、爭溫飽”的“四·二一”學生運動等。
為了革命,蜀都人不怕流血,也不怕犧牲。
1946年春,國民黨反動派要停辦蜀都中學高中部時,時任蜀都中學董事長周均時全力疏通關係,使蜀都中學高中部得以保全。此後,周均時還在“國大”講壇厲聲痛斥國民黨反動派的暴行。
因叛徒出賣,周均時和黨員教師張國維、朱麟先後被捕,關押在“白公館”“渣滓洞”。在“11·27”大慘案中,三人不幸殉難。也是在1949年,學生藤久榮在武裝鬥爭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重慶解放後,上百名蜀都學子“接力”參軍,不少學生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在新中國建設的各條戰線上,也遍佈蜀都學子的身影。
中國工程院院士鮮學福便是蜀都中學高1948級學生,他曾榮獲新中國成立70年來“最美奮鬥者”稱號。當回憶起蜀都中學的學習生活時,鮮學福説:“在蜀都的三年高中生活,給我以後的事業和人生打下了堅實基礎,解決了人生觀、世界觀問題。”
1950年春,經黨組織批准,蜀都中學交給西南軍政委員會。
在動蕩不安的6年時間裏,蜀都中學高舉愛國民主旗幟,教育學生“讀書不忘救國,救國必須讀書”,“心存黎元,道濟天下”成為每一位蜀都人的文化底氣。
復校之後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走好革命傳統教育特色辦學之路
1987年,蜀都中學復校。
走進蜀都中學,可以感受到紅色校園文化建設獨特而鮮明。操場上巨型浮雕墻刻畫的學校創辦歷史背景和人物群像,仿佛將人拉回70多年前。走在校園裏,教育救國的紅色文化瀰漫在每一個角落。
復校以來,蜀都中學依舊高舉紅色教育的火炬。1987年,中共江北區委和沙坪壩區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組織編撰了《蜀都中學黨史資料彙編》《蜀都中學校史資料初輯》。
為更好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社會、厚植家國情懷,蜀都中學還推動校史教育課程化、體驗德育課程化、主題教育常態化,將紅色文化課堂與社會實踐課堂結合,讓學生們在感悟紅色文化中,明確自身使命,主動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蜀都中學原黨總支書記劉義告訴記者,2018年,學校組織編寫了《蜀都中學校史黨史課程》,內容包括6個板塊: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創辦紅色學校、貫徹統戰方針聯合民主人士辦學、蜀都中學三結合辦學特色、愛國民主運動與優秀師生代表、蜀都中學四烈士的故事、蜀都精神與時代傳承,每一個板塊都制定了相應的課程目標。學校對新生年級的入校教育就從校史課程開始。
學校還利用自身紅色資源,開發出了系列紅色校本課程,如《銘記蜀都、歷練人生——蜀都中學優秀師生選編》《重慶市蜀都中學——一所由周恩來領導創辦的統戰學校》《周均時與蜀都中學》《紅色詩抄》《感恩蜀都》等“紅色教材”。
不僅如此,如今,學校還會在重要紀念日、主題教育日開展系列紅色研學活動,讓師生在紅色教育熏陶下,主動把小我融入大國前行的征程中,借文化之風帆,揚民族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