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您認為當前民族地區産業發展還面臨哪些阻礙?中國民貿的解題思路是什麼?
藍軍:從我們長期考察調研形成的經驗總結來看,民族地區産業發展普遍存在産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産業資源供給不充分、産業發展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等問題。
産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而鄉村振興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在民族地區依然存在營商環境有待優化、城鄉資源聯動有限、産業發展成本高、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率低等問題。從産業發展層面來説,民族地區農業産業與特色品牌基礎薄弱,缺少有效的保護和合理的規劃,缺乏專業技術人才,難以形成規模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新格局。從民族産業本身來説,産業鏈供應鏈難以形成有效聯動,銷售渠道較為單一,經營主體發展理唸有局限,産品精深加工不足,缺乏適應市場需求的産品設計,品牌辨識度與消費動力不夠,最終導致價格不高。
中國民貿作為促進民族經貿、民族團結、民族繁榮的社會組織,提振民族産業、建設美麗鄉村、帶動群眾富裕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初心和使命。民族地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良好的生態環境、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廣闊的市場空間等優勢。中國民貿立足民族地區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實際,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從多個方面着手破局。
一是積極爭取政策支持,為民族地區的産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資源富集池。
二是推動數字賦能産業發展新生態,厚植數字新質生産力活躍土壤,推動傳統産業提檔升級,加速培育農業領域新興産業。
三是深刻把握品牌賦能核心優勢,全面構建區域公用品牌的價值體系、標識體系、傳播體系、營銷體系、戰略體系。
四是不斷延伸産業鏈供應鏈服務寬度,拓展傳統渠道網絡、創新電子商務新業態,着力打造現代化商貿流通體系。
五是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穿針引線”作用,持續為民族地區引進人流、物流、財流、智流,夯實産業發展根基。
六是加強産學研用協同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創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和産業一線。
七是不斷凝聚鄉村産業發展文化軟實力,深入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