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這18部推薦作品,你讀過哪些?

  巴渝大地,書香氤氳。4月21日上午,“書香中國·悅讀文學”中國作協第二屆全民閱讀季啟動儀式在重慶市大足區舉行。啟動儀式上,阿來、王躍文、東西、歐陽黔森、范穩、李俊虎、冉冉等知名作家齊齊亮相,中國作協團體會員單位、主管文學社團代表及重慶市民代表參加活動。

  啟動儀式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在致辭中&&,中央高度重視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已連續11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一項重要內容。借中國作協第二屆全民閱讀季之機,作協要更好地搭建讀者與優秀作家作品的橋梁,充分展現文學的價值和力量。

  活動現場,推介入選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以下簡稱“兩個計劃”)的18部作品作為推薦閱讀書目;聘請21位作家和專家為“全民閱讀推廣人”;發布21個“全民閱讀推廣城市”及63個書香村鎮、書店(書房、書屋)和圖書館;發布《喜馬拉雅短篇故事大賽計劃》和《兒童友好閱讀推廣計劃》。同時,作為“全員閱讀推廣人”和入選中國作協“兩個計劃”的作家代表,阿來、何常在和歐陽黔森現場分享了對新時代文學創作和閱讀的看法。

  “重慶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很有文化味”

  啟動儀式後,茅盾文學獎得主、長篇小説《迴響》作者東西為讀者帶來專題講座。王躍文、李駿虎、肖勤、何常在、張慶國、陳人傑、鄭春華、王晉康等20余位知名作家將走進重慶工程學院、渝中區重慶書城、重慶交通大學,以及江津區、永川區、南岸區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所,開展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為重慶市民帶來文學盛宴。

  “來重慶參加全民閱讀季,感到重慶的閱讀氛圍非常濃郁。”講座開始前,東西接受了採訪。他説,自己到重慶來過很多次,對重慶印象深刻。“重慶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很有文化味,重慶好多作家、詩人都是我的朋友。這次全民閱讀季,包括重慶、廣西等在內,西南每個省區市都有推薦書目向全社會發布,我相信對全民閱讀會起到更好的引領。”

  東西認為,最好的閱讀是閱讀生活。在人工智能時代,他希望寫作者提高警惕,“現在有人讚同用AI寫作,讓AI‘學習’幾本書之後,一篇文章就能輸送出來,這是很可怕的。作家如果被AI挾持了,你的主體性就會消失。人類的創造力,是人工智能永遠都學不會的。”

  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質生産力——以大足石刻為中心”研討會上,全國著名作家齊聚一堂,共同為創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精神力量建言獻策。

  “在去年‘川渝作家(詩人)看大足’采風活動中,寶頂山石刻調研讓我收穫頗多:一眼閱千年,那絢爛的笑顏、無聲之詩篇、山川滋養與母親愛憐,都在石刻中一一展現。大足石刻不僅是一處石綻蓮花的精湛藝術遺産,它還肩負着多元化載道傳聲的文化使命。”重慶市作協主席冉冉以大足石刻為例,深度剖析了文化領域內新質生産力的生成與發展。

  雲南省作協主席范穩建議,文化工作者的眼光應該從石刻本身拓展開來,深度挖掘大足石刻背後所凝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握好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四川省作協副主席蔣藍説,在對中國石窟的文藝創作中應突出特色鮮明的巴蜀符碼。

  此外,山西省作協主席李駿虎、西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陳人傑、雲南省作協副主席張慶國、貴州省作協副主席肖勤等,也與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學研究中心主任米德昉進行了交流。

  現場發布《兒童友好閱讀推廣計劃》

  在中國作協第二屆全民閱讀季閱讀推廣城市交流會上,西南五省區市(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二十佳閱讀推廣城市代表共聚一堂,分享各自在全民閱讀推廣方面的妙招,還分享了各自城市建設書香城市的經驗,以此發揮地域優勢,構建區域間緊密合作,有效推動西南五省區市全民閱讀活動的蓬勃開展。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重視兒童閱讀,提高兒童文學素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育更多高質量人才,是全民閱讀的重要任務之一。如何才能激發孩子們的閱讀熱情?在中國作協第二屆全民閱讀季“兒童友好 文學閱讀”交流會上,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舒輝波、鄭春華等作了分享。

  活動現場還發布了《兒童友好閱讀推廣計劃》,並由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書記肖驚鴻、中國兒童中心事業發展部部長宗麗娜主持了圓桌對話。來自廣州、衢州、南京等兒童友好城市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兒童友好文化建設中的成果。

  中國作協“兩個計劃”推薦閱讀書目>>>

  1.《歡迎來到人間》(畢飛宇)

  2.《河山傳》(賈平凹)

  3.《登春&》(格非)

  4.《北愛》(老藤)

  5.《花燈調》(劉慶邦)

  6.《直溪》(儲福金)

  7.《何日請長纓》(齊橙)

  8.《沿途》(陸天明)

  9.《阿娜河畔》(阿舍)

  10.《來日可追》(張廣天)

  11.《誤入孤城》(陳河)

  12.《絲路古船》(李師江)

  13.《芬芳》(周瑄璞)

  14.《平樂縣誌》(顏歌)

  15.《老渤海》(苗長水)

  16.《國寶》(祝勇)

  17.《雲落圖》(張楚)

  18.《少年李的煩惱》(馬鳴謙)

編輯: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