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新能源車“太胖”“擠進”機械車位好難

  4月11日,渝中區國泰廣場地下停車場,一輛新能源車(右二)正嘗試停入機械停車位。

  4月11日,渝中區國泰廣場地下停車場,一輛停入機械停車位的新能源車,車身兩側與機械軌道之間的間隙大約有1釐米。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對于現代城市而言,充分利用立體空間,建設佔地規模小的機械停車設施,不失為解決停車難的一個舉措。但對“身寬體胖”的新能源車,面對機械車位卻有些尷尬:因為尺寸“超標”,要想停進去很難。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機械車位大小和載重量普遍按照燃油車的標準設計,對新能源車使用場景“並不友好”。

  機械車位限寬限重

  停車“太考驗技術和運氣”

  4月11日上午10點,市民李明宇駕駛一輛蔚來ET5新能源車來到國泰廣場地下停車場B3層時,普通劃線停車位已經停滿,只剩機械車位還可以停。

  出乎李明宇意料的是,自動泊車功能失效了。“我問了客服,車位太窄了又是機械軌道,係統無法識別車位。”沒奈何,李明宇只好手動倒車入庫。

  沒有採用平常的弧線入庫,李明宇先把車開到車庫前,再向前走了一段距離,然後直接往後退。李明宇一邊緊盯後視鏡,一邊謹慎地打方向盤,小心倒車。

  “沒辦法,車庫寬度不夠,再好的技術也停不進去。”一番折騰下來,有著十二年駕齡的李明宇有些無奈,只好讓汽車半邊身子“歇”在車庫外。

  下車後,他看了下車位上方的標牌:機械停車設備容車規格,車寬1950mm以下,車重2000kg以下……

  “我的車超寬了大概1釐米,也超重了100千克,只能換個停車場了。”李明宇無奈地搖了搖頭,開車離開。

  記者看到,在李明宇被迫放棄停車的機械車位旁邊,一輛問界M7新能源車勉強“擠進”了另外一個機械車位,車身兩側與機械軌道之間的間隙大概有1釐米!“我的車再大一點點就沒戲了。”車主吳波在解放碑工作。吳波説:“必須很早來才有普通車位可以停,不然停機械車位太考驗技術和運氣了。”

  “這基本上是極限停車距離了, 再大一點點的車,輪胎很容易被軌道卡住。”停車場管理員告訴記者,該車庫投用時間接近10年,原來的設計很難容納大一點的新能源車。

  首選普通停車位

  機械車位成“擺設”

  從B3到B6,國泰廣場地下停車場共有4層,但只有部分B3層停車位配置了充電樁。該停車場的機械車位分兩層,第一層有3個車位,第二層有2個車位。記者注意到,第2層似乎已經很久沒有用過了,機械車位控制器也處于關機狀態,控制旋鈕也被封住。

  記者走完了4層車庫後發現,無論新能源車還是燃油車首選都是劃線停車位,機械車位大量閒置。

  停車太難,部分新能源車的停車方式也“與眾不同”——有的大半車頭露在外,有的直接停在過道上,讓其他車輛出入庫很不方便……

  不少在附近上班的市民建議把機械停車位改成普通停車位。對此,國泰廣場停車庫的經營單位重慶鵬潤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稱,對于這些市民的要求,物業公司也無能為力,他們沒有權力改建停車位,“我們已經加大巡查力量,引導市民有序停車,看到有車主佔用通道,會電話提醒他們挪車。”

  記者也了解到,拆除機械車位需要經過規劃部門、建設部門以及産權單位多方同意才行。

  新能源車越造越大

  機械車位標準可“適度超前”

  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辦理車輛購置稅免征的新能源汽車達18.6萬輛,同比增長28.1%,重慶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的熱門消費市場。

  “現在新能源汽車越造越大,更長、更寬、更重的趨勢很明顯。”市汽車商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學勤表示,一方面,産品有細分市場的定位,且部分消費者就偏好“大塊頭”的新能源車;另一方面,從趨勢上説,為了提高續航裏程,電動汽車要安裝更大的電池,必然帶來車身尺寸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加。

  以重慶市場比較受歡迎的理想L7新能源汽車為例,今年新款配置寬度接近2米,重量更是達到了3.1噸。其他像蔚來ET5、廣汽埃安寬度也在2米左右,重量也超過了2噸。

  而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21年公布的車庫建築設計規范(局部修訂條文徵求意見稿),特大型車停車位的設計寬度也在1米9以內。按照這個標準,今年上市的大部分新能源都“超標”了。

  目前,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已在積極探索破解新能源車停車難題。《上海市公共停車場(庫)充電設施建設管理辦法》要求,內環以內地區具備充電功能的停車位不少于總停車位的15%。杭州通過政府投資建設和市場資本引入兩種方式,推動智慧立體車庫建設,讓停車位的長度、寬度、高度、載重等規格都適應新能源車發展趨勢。

  “重慶可以學習先進城市經驗,政府和全行業共同努力,用適度超前的眼光提高機械車位的設計、建設標準。”陳學勤稱。

編輯: 王龍博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