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區地處重慶主城區,但幅員面積中農村佔比超過85%,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格局。圍繞推進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近年來渝北錨定數字鄉村建設,持續推動鄉村生産、生態、生活數字化轉型,一個個山村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走進興隆鎮新寨村,一座現代化的智慧種苗工廠映入記者的眼簾。這是一座年産能達1.5億株種苗的農業工廠,但放眼望去,工人卻寥寥無幾。興隆鎮副鎮長楊蔭告訴記者,這裡配備了“人工光+光照”、空氣加溫、水平循環風扇等系統。只需在手機上輕點屏幕,滴灌、噴淋、施肥就能一鍵開啟,溫濕度、光照、水肥量自動控制,實現了各類蔬菜、花卉的全季栽培。
數字化技術正帶來全新的生産方式。“工廠配備了AI智能選苗補苗機器人,實現了選苗補苗的自動化,並部署了AGV智能運轉系統。數字化手段也貫穿在運營過程中,種苗工廠採取訂單農業模式,從客戶下訂單、育苗到出售,全程都清晰可見、精準掌握。”楊蔭説。
像這樣的數字化生産場景,在渝北鄉村正持續涌現。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正在改寫過去農業靠天吃飯的傳統。在大盛鎮青龍村,依託5G+無人機、近地遙感、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打造的“無人果園”科技感十足。“現在,我們人不下地,只需要一個&&就能管理千畝果園。”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志説。

隨着一條條光纜接入山村農家,一座座基站覆蓋田間地頭,新一代信息技術正讓渝北鄉村加速邁向“數字時代”。據統計,渝北現已建設鄉村5G基站1980多個,180個行政村已實現5G覆蓋,實現行政村光纖、4G網絡和廣播電視全覆蓋。
此外,渝北還針對農村地區水利、交通、能源、電力、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和升級,為數字鄉村建設奠定硬體基礎,為農村地區各領域工作賦能。如渝北區水利局建成重慶市首個區縣級水旱災害防禦智慧指揮中心,整合了238條河流、54座水庫等水利信息,初步實現了水情信息全天候監測、預警和響應。
便利還遠不止於此。以數字化技術賦能,渝北鄉村治理水平也實現躍升。
在興隆鎮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實時跳躍着相關數據。群眾通過“興隆有禮”小程序反映訴求後,現場工作人員在5分鐘內就會接單,並轉交給鄉鎮相關部門或工作人員處理,形成“發現問題—系統接單—定責指派—現場處置—處理反饋”閉環處置流程。
“比如馬蜂窩在農村很常見,過去村民可能無處反映。現在通過微信小程序,點擊‘一鍵求助’就可申報。小程序上線以來,我們已處理了140余起。”興隆鎮黨委書記陳正進&&,這個小程序還成了村民互幫互助的一個載體,村民在“鄰里互助”板塊可發出理髮、送飯、搭便車、送學生、買藥等需求,實現鄰里互助。據統計,自去年6月上線以來,該&&已發布政策資訊、就業招聘、便民服務等600余條信息,處理群眾求助700人次。
“興隆有禮”小程序,是渝北以數字化手段提升鄉村治理的縮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渝北加快鄉村政務數字化建設,打造三級政務服務體系,實現行政村政務服務代辦點全覆蓋,鎮街一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比例達99.3%;還建立了“村村享”智慧治理&&,推廣“釘釘鄉村”數字治理&&,全面賦能鄉村“智治”。(記者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