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綦江:紅色旅游貴在創新 打造薪火相傳的紅色高地

修繕完工後的石壕紅軍橋。(綦江旅游度假區管委會供圖)

王良同志紀念館。(綦江旅游度假區管委會供圖)

石壕紅軍烈士墓。(孫治波/攝) 

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孫治波/攝)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綦江打造紅色文化高地,又有大動作。

  作為綦江區建設紅色文化高地的“牛鼻子”工程,“重慶紅軍長征紀念館”項目目前已完成勘界、擬徵地公告的辦理,不日將開建。該項目位於綦江區石壕鎮石泉村,佔地面積46畝,預計投資1.6億元,由南州旅投公司負責承建。

  紅色文化,不僅是一種精神力量,還是極富價值的旅游資源。綦江深挖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旅游,已經嘗到了甜頭。

  按照建設進度,今年3月,王良同志紀念館擴建項目也將建成投用。項目主要是培訓中心,包含大型會議室、階梯教室、圖書閱覽室,以及200多個床位,可同時容納300多人學習活動。

  該項目位於綦江區永城鎮的王良同志紀念館,總投資約兩億元。一期項目於2021年6月開放,至今已經接待了10多萬人次參觀。

  讓先烈的精神滌蕩人心,鼓舞士氣,匯聚起建設新重慶的磅礡力量,前不久閉幕的綦江區委三屆四次全會再次提出,要打造薪火相傳的紅色高地,擦亮文化名片,為綦江城市發展注入文化軟實力。

  無比優厚的紅色文化資源

  據有關研究測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第三産業相應增加10.7元消費。2009年4月,綦江設立綦江縣古劍山清溪河風景名勝區開發管理委員會(現已改名為重慶市綦江旅游度假區建設管理委員會)由此拉開旅游業發展的大幕。

  不過,儘管距離重慶中心城區僅50余公里,交通頗為便捷,但多年來,綦江旅游一直不溫不火,旅游綜合收入等多項指標,均乏善可陳。

  綦江旅游的核心産品是什麼?紅色文化,映入眼簾。

  綦江,有着無比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這裡,是中央紅軍保衛遵義會議的重要屏障和四渡赤水的重要起點。如果説遵義會議是偉大征程上的偉大轉折,是紅軍長征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挽救紅軍挽救黨的路線轉折,那麼,綦江則為中央紅軍實現偉大轉折提供了重大保障和支持,是紅軍進入黔北、開闢黔北蘇區根據地的最北端。

  除了身為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在重慶的唯一過境地,綦江還誕生了重慶最早的黨支部之一——中共綦江支部。王良就是原紅四軍軍長,他和被稱為黃埔“霍氏三傑”的霍步青、霍錕鏞、霍栗如以及紅岩英烈明昭……都是綦江這塊紅色土地上涌現出的革命英烈。

  尤其是王良,這位從綦江走出去的革命英烈,曾參加過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圍剿”等戰鬥,1932年壯烈犧牲時年僅27歲。“上井岡馳騁閩贛紅四軍驍將英勇善戰,戰黃洋剋敵龍岡好幹部王良屢建功績”,如今王良故居門口的這副對聯,是對其短暫一生的生動評價。

  積極建設渝南黔北紅色文化旅游帶

  紅色文化,能不能轉變成旅游資源,如何轉化?近在咫尺的貴州遵義,給出了回答。

  以數據為例,2020年,遵義市共計接待游客約1.9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986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比增長約24%和28%。2021年,遵義市預計實現游客數量和旅游綜合收入比上年增長15%和20%。

  經過比對和研究發現,綦江在區位上臨近有革命聖地之稱的遵義,在史實上策應遵義會議和四渡赤水兩大標誌性歷史事件,在建設時機上具備後發優勢,這裡打造勵志、研學式深度旅游産品,可與遵義、赤水形成産品體系的有益互補。

  尤其到2018年,綦江進一步堅定發展紅色旅游的信心。當年,重慶和貴州兩省市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創建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作為渝黔合作先行示範的“橋頭堡”,綦江是連接遵義會議和重慶紅岩聯線的重要通道和橋梁,在文化旅游版圖上具備了獨特的通道價值和連接作用。

  綦江,沒有理由不打紅色旅游這張牌。積極與以遵義為地標、以四渡赤水戰役奇蹟為注解的黔北紅色文化旅游帶溝通合作,完成遵義赤水綦江長征文化紅三角旅游景點最後一塊紅色拼圖,躋身紅色聖地旅游核心圈,形成對全國旅游市場的吸引力,逐漸成為綦江上上下下的共識。

  2021年12月召開的綦江區第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建設重慶重要紅色文化高地”“持續做好紅色資源開發利用,建設打造一批在全市有分量、有吸引力的紅色文化品牌,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綻放光芒”。

  保護用活紅色文化資源

  2021年以來,綦江區梳理出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9處36個點、革命遺址遺跡176處。並以全面承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建設任務為契機,依託中央主力紅軍轉戰綦江的遺址遺跡、中共綦江支部舊址、王良故居(王良同志紀念館)等紅色資源,爭創國家級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

  方向定了,更重要的是行動。

  如何行動,先要摸清家底,制定方略。兩年來,綦江區多方籌集資金5.45億元,啟動了一大批重點項目。完成了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石壕紅軍烈士墓及紀念碑改造、紅軍路、紅軍橋修繕及周邊配套設施建設等重點項目,另外,還完成了中共綦江支部舊址等5處革命文物的保護修繕。

  如今,修繕完工後的石壕紅軍烈士墓、紅軍橋、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紅二團指揮部舊址、王良故居、中共綦江支部舊址和新建成的王良同志紀念館,已經向觀眾免費開放。

  硬體建設的同時,一批紅色旅游衍生品和紅色文化活動,也相繼展開。如今,以紅色文化為主題設計製作的“綦跡1935”文創産品已布局市場,《圖説綦江黨史》《王良史料選編》《綦江紅色故事》等黨史資料書籍已出刊,電影《王良軍長》、民間吹打《血戰黃洋界》、歌曲《忘不了你》、情景音詩畫《紅色綦江》等一批獨具綦江特色的“紅色品牌”已經面世。

  通過到綦江開展“重走長征路”“長征路上學黨史”等活動,已吸引來自西藏、四川、重慶、貴州等地的2000多個黨組織30余萬人次參加。與此同時,4個體系共計9個品類的紅色文創産品已經在市場售賣,達到市場預期效果。

  以南州旅投公司在綦江石壕打造的産品為例,這裡按照“打造一條紅軍街、培育一批紅色文創産品、做活一條紅軍路、探索一條致富路”的總體思路,探索“紅色文化+綠色資源+鄉村旅游”的文農旅發展模式。依託這種模式,接下來,南州旅投公司將進一步打造紅色文化産品及衍生品,深挖紅色文化題材,以紅色旅游為引領,讓紅軍路沿線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紅色旅游帶來的紅利。

編輯:蔣慧婷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