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擁有眾多符號和標籤,是魔幻之城,是橋梁博物館,也是賽博朋克電影現場……走進渝中,所有體驗都會加碼翻倍。因為這裡是重慶母城。
作為老城區、建成區、中心城區,渝中陸域面積僅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卻達到近60萬人,土地利用率接近飽和。在極其有限的空間下,渝中卻用無限的創意和整合能力,在全域旅游形成共識的當下,構建起全域特色化活動體系。
行進式讀懂、感官式打開、窮盡式利用……來渝中,體驗特殊地理環境和文化底蘊澆築的奇蹟母城。
行進式讀懂
邁開腳步領略文旅資源
踏上旅途,路上總有風景。
對於許多人來説,在爬坡上坎的渝中區,可以行進式讀懂一座城。
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範區,渝中就將全域作為一個大景區精耕細作。在此定位下,這方熱土不僅成為讓外地游客尖叫的人氣景區,更是本地居民深愛的精神文化家園。

解放碑步行街。彭鏞攝 華龍網發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作為重慶的“根”和“源”,渝中自古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積澱了巴渝文化、革命文化、移民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紅岩精神等歷史遺跡和文化瑰寶。
家底如此豐厚,考驗的正是傳承之道。 
行走的思政課。渝中區文化旅游委供圖 華龍網發
都説“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渝中將文化深度融合後,讓全區都變為生動鮮活的課堂。深處其中的人,通過邊走邊讀的行進方式,沉浸式體驗母城之魅。經過幾年打造,形成獨具重慶特色的紅色思政教育品牌——“行走的思政課”。“行走”就是實踐出真知,“思政課”就是在紅色游學線路中,感知昂揚向上的紅色文化。
佇立紅岩革命紀念館,重溫革命歲月;瞻仰三三一慘案紀念碑,堅定理想信念;參觀中山四路周公館,凝聚奮鬥力量……中小學生、企業職工、機關幹部能走出教室、走出工位,在“行走”中傳承紅色基因。
不僅如此,近年來渝中還相繼推出“少年尋渝記”“理響渝中”等為品牌的社會大課堂。在重慶率先推出“思政研學地圖”,選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歷史文物等50余處,將轄區思政教育資源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10余條品牌化的研學線路。

“少年尋渝記”活動。重慶區劃地名歷史文化展示館供圖 華龍網發
“少年尋渝記”以青少年的視角來打探“老重慶底片、新重慶客廳”的魅力神韻。甚至借助短視頻的傳播形式,讓“小導游”帶領大家領略渝中區文旅資源。
多部門協同打造,將公共文化空間納入“思政大課堂”,激發了母城活力,調動了廣泛的參與度。在行進式走讀中,讀懂一座城,也讀懂自己。
感官式打開
且聽且看多樣沉浸體驗
如果行進式讀懂一座城,讀的是厚重的歷史。那麼打開耳朵聽,擦亮眼睛看,遇到的則是老城新韻。
雖然空間有限,但渝中的文化活動卻百花齊放。早在2013年,渝中成功創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後,此後十年的時間,渝中堅持培育打造一批獨具母城特色的群文品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品牌化、長效化、常態化。
聽——歷史與文化在城墻上浸潤交融。
作為重慶母城,渝中以其獨特的山形水勢與營城理念,造就出絕無僅有的九開八閉十七座城門。自2020年底開始,渝中在歷經600多年歷史的通遠門城墻上打造“好座重慶城·城墻故事會”品牌活動。沈鐵梅、袁國虎、張徐等重慶及成都本土戲曲曲藝名家同&獻藝,帶來了精彩的評書、故事,並形成了城市的文化地標和象徵符號。
看——方言喜劇和新潮文化碰撞出“笑”果。
“好喜劇,嘿扯館兒……”精彩的“扯館兒”表演開始前,滿座的觀眾早已笑成一團。在優質喜劇産品深受都市年輕人喜愛的當下,重慶也孕育出了本地的方言喜劇社團。位於解放碑協信星光廣場五樓、六樓的扯館兒品牌形象店、GAGA9新喜劇形象店以及湖廣會館(齊安公所)等今年被評選為重慶演藝新空間,已成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解壓、放鬆的打卡地。

市民在湖廣會館內看演出。渝中區文化旅游委供圖 華龍網發
有新潮的文化活動,也有延續二十餘年的經典文化活動品牌。在渝中區文化館,有母城文化沙龍,給文藝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分享的平台;在渝中區圖書館,有舉辦過上千期的渝中講壇,讓科學知識、科學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解放碑CBD廣場周末音樂會,則為市民帶來了一場場視覺盛宴。

國泰藝術中心演出豐富。渝中區文化旅游委供圖 華龍網發
而國泰藝術中心建成10年來,為市民奉上了《孔子》《獨自溫暖》《無人生還》《天鵝湖》《弦上巴渝》等國內外2500余場高質量的公共文化産品“大餐”。作為中國話劇殿堂的抗建堂,歷經80多年的沉澱與更迭,依舊熠熠生輝,上演各种經典劇目,不斷傳承着抗戰戲劇精神,給大眾帶來沉浸式戲劇體驗。
男女老少,各得其樂。母城渝中構建起全域特色化活動體系,人們的體驗獲得也是立體多樣的。
窮盡式利用
地上地下皆是文旅空間
有限的空間,衍生出“花式”文化活動,在於渝中對地形地貌的創意利用。都説重慶是8D魔幻之城,對空間的利用,渝中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經驗。
穿越歷史,觸摸近代,遇見未來。在重慶,這樣體驗可能就來自於一個防空洞。

十八梯大隧道遺址。渝中區文化旅游委供圖 華龍網發
在重慶,防空洞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抗戰時期,防空洞為保護山城人民躲避日軍轟炸而鑿;和平年代,防空洞又化身多種形態“重新上崗”,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在防空洞裏可以滿足影像造型和旅游打卡需求,在防空洞還可以欣賞文藝看展覽,更好地體驗渝中母城半島的文化底蘊。在十八梯傳統風貌區大隧道遺址防空洞中,身臨其境地感受躲避轟炸的情景和心情,感悟“愈炸愈強”的重慶抗戰精神。在位於山城巷的背街“造 創意共享空間”,通過品質感的展覽,給人視覺上的感官新體驗。
提到對地形地貌的利用,就不得不提重慶的橋下空間。在重慶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融入了市民對文旅體的需求,建設了街邊公園、市民球場、健身步道,為橋下空間賦予了新的價值和用途。隨着橋下空間的美化和設施的進一步完善,熱愛生活的市民也在橋下舉辦了新的群文活動,唱歌、跳舞、打球……好不快樂。
蜿蜒曲折的山城步道也是重慶的標誌性存在。高地錯落的步道,是商業的空間也是文化的空間。在山城巷,陸續舉辦《母城故事》影像節、詩意的蟲洞雕塑展、荒野花園燈光秀、山城壩壩席等活動。在十八梯,每月都推出精彩節事活動,包括新春奇妙遇、非遺大集、中秋賞月會、市井文化節等。

十八梯渝潮坊演出。渝潮坊供圖 華龍網發
作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渝中區始終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堅持“質”與“量”的雙驅並進,先後&&配套政策10個、專項規劃11個,並於2021、2022年連續開展“人文渝中”文旅公共服務示範典型評選,扶持特色文旅空間發展,培育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品牌。
渝中區文化旅游委有關負責人&&,渝中區將不斷深化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精準對接新時代群眾文化新需求新期待,為助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貢獻“渝中智慧”。
母城渝中濃縮着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精華,處處皆風景,現正將文化活動培育成新的風景線。(記者 李鳳蘭 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