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綠電“倉庫”的重慶探索

圖為已經蓄水的重慶蟠龍抽水蓄能電站。

  乘車沿綦江區中峰鎮境內一條翠綠而又蜿蜒的河道,朝目的地一路逶迤上行。沿途一座又一座架設在峭壁、邊坡上的鐵塔矗立在山巒疊嶂之間,時隱時現。仔細望去,山間的鐵塔牽引着根根“銀線”,從大山深處走出,又延伸至身後的千家萬戶。

  這是前往西南地區首座百萬千瓦級大型抽水蓄能電站——重慶蟠龍抽水蓄能電站沿途,看到的一道亮麗的電網風景線。

  “電站建了八年之久,僅僅修站內的8個隧道,我們就耗時三年。”車輛駛入一處山體隧道,國網新源重慶蟠龍抽水蓄能電站有限公司工程部工作人員周曙光發出一聲感慨。

  難在哪?

  八年“戰山鬥水”,探路西南樣板

  電站所在地年平均降雨天數達到183天,地質為西南片區典型的軟岩地質。隧道修好前,電站建設者們需要步行兩個多小時上山。有時遇上下雨天氣,淤泥甚至沒過膝蓋,“踏泥施工”是常有的事兒。

  當車輛再度從隧道鑽出,蟠龍抽蓄電站下水庫寬闊的水面豁然呈現在眾人眼前。算算時間,所乘車輛在大山裏已徘徊近40分鐘。

  軟岩遇水軟化、蓄不住水,會直接影響整個抽蓄電站發電效率和安全。建設中,施工人員不得不從90多公里外的地方,運回粗細骨料、排水料、墊層料等灰岩材料作為築壩及混凝土施工用料。

  整個電站由上水庫、下水庫、輸水系統、地下廠房及地面開關站等部分組成,工程量十分巨大。據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下稱,國網重慶經研院)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心博士張施令介紹,蟠龍抽水蓄能電站最終落地在這個地形陡峭、高山佔比大、植被茂密的地方,設計期間,院裏採用高清晰度三維衛星影像,結合機載激光雷達技術及GPS等進行了航測優化。

  抽水蓄能電站的運轉,主要是利用山裏428米的地勢落差所建成的高低兩個水庫。用電低谷時,將水抽往上水庫儲存;用電高峰時,放水發電。走訪中,站在電站上庫壩頂,看著上下兩個壩區如寶石般鑲嵌在群山中,已經成功完成蓄水。

  多大用?

  綠電“倉庫”,自帶一本“效益賬”

  數據顯示,蟠龍抽水蓄能電站總投資71.18億元(人民幣),總庫容達到2379.9萬立方米,其中上庫1067.7萬立方米,下庫1312.2萬立方米,總裝機容量達120萬千瓦,安裝有4&可逆式抽水蓄能機組。

  這樣一座綠電“倉庫”,能給重慶帶來哪些利好?

  “電網本身不具備儲電功能,抽水蓄能電站就是打時間差。” 張施令説,通過循環儲能、釋放,不斷“削峰填谷”,幫助電網平衡晝夜電力峰谷差和靈活應對功率波動,以提高電網綜合效益。

  調峰、調頻、調相、儲能、系統備用和黑啟動,是抽水蓄能電站的六大功能。蟠龍抽水蓄能電站投運後,將以接入重慶電網500千伏輸電線路為載體,通過循環往復地操作電能和水勢能的轉換,保障整個電網運行靈活可靠、安全經濟。

  更重要的是,抽水蓄能電站本身也是一種綠色儲能方式,具有技術成熟、響應速度快、儲能規模大、長周期放電、經濟性好、環境友好等優勢,是重慶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一環。與經濟效益相比,蟠龍抽水蓄能電站對重慶探索低碳轉型發展新路徑有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從蟠龍抽水蓄能電站離開時,在廠房內水泵水輪機組“隆隆”運作聲中,聽到了“重慶市豐都栗子灣抽水蓄能電站已2023年8月正式開工建設”的喜訊,加上已開工建設的重慶雲陽建全、奉節菜籽壩抽水蓄能電站,意味着這一産業正在重慶範圍開花結果。這一個個綠電“倉庫”將在新型電力系統、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讓人民用好電、用綠電。(梁燕 謝露)

編輯:劉磊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