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全面開展土壤“家底”摸排

  土壤普查是一項重要的國情國力調查,旨在查明土壤類型及分佈規律,查清土壤資源數量和質量等。

  時隔40多年,全面開展土壤普查意義何在?我市土壤“三普”難點在哪?近日,重慶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負責人。

  將對1億多畝農用地土壤進行普查

  土壤“三普”是2022年國家作出的對土壤一次“全面體檢”。

  市土壤三普辦綜合組組長、市農業農村委耕地質量處處長楊守正介紹,國家下達我市的“三普”表層採樣點有5萬多個、剖面樣1492個。根據安排,我市計劃用3年時間(1年試點,2年全面推開),投入10萬人次,完成1億多畝農用地土壤的“家底”摸排。

  土壤“三普”的對象為全域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普查內容為土壤性狀、類型、立地條件、利用狀況等。

  “通過土壤普查,可清楚了解土壤類型及分佈規律,查清土壤資源數量和質量。同時,普查結果可為土壤的科學分類、規劃利用、改良培肥等提供科學支撐,也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等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楊守正説。

  土壤變遷亟待全面摸清“家底”

  “‘二普’至今已有40多年時間,這期間是我國農業集約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土壤出現了一系列變化和問題,如黑土地退化、南方紅黃壤酸化等,對作物産量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謝德體介紹,具體到重慶,全市酸化土壤面積大,酸化量約佔總數的1/3,成為全國土壤酸化重點區域之一。

  同時,隨着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機作業有時會壓實土壤,造成耕作層變淺。此外,重金屬污染也給土壤可持續利用帶來了挑戰。

  事實上,從“二普”到“三普”的40多年裏,重慶也做過很多土壤調查,謝德體説,比如測土配方施肥的調查、土壤污染調查等,其中也涉及到了土壤部分性狀的調查。“但這些調查和監測,目標較單一、指標不全、覆蓋面有限,不能真正達到摸清土壤‘家底’的目的。”

  “相比‘二普’的8個監測指標,‘三普’增加到了40多個,它是對土壤的一次‘全面體檢’,範圍更廣、內容更全。”謝德體説。

  今年底將完成50%以上的外業採樣

  “要全面掌握全市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土壤性狀和土壤適宜性,難度不小!”謝德體解釋,它需要統籌土壤、地質、地理、生態、環境及信息技術等多學科協同,共同推進土壤外業調查採樣、內業化驗、成果製圖。

  為探索土壤普查的成功經驗,去年4月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啟動後,我市在江津區和南川區開展了“三普”試點,通過一年的努力,兩地完成國家下達的2398個樣點外業調查採樣任務,並順利通過國家級、市級相關專家驗收。

  今年,我市在完成土壤普查試點基礎上,堅持“質量第一”,全面開展土壤“三普”,力爭到2025年,形成全市及各區縣土壤普查報告和土壤利用適宜性評價報告,以及完成土壤質量分佈圖、酸化土壤分佈圖等成果,為守住耕地紅線,確保我市糧食安全打下基礎。

  截至目前,我市已劃分渝中、渝西、渝東南、渝東北四個土壤普查片區,組建了西南大學、市農科院、市農技推廣總站、市土地整治中心、市農信中心5家技術支撐單位。預計到今年底,全市將完成50%以上樣點調查採樣,30%以上樣品製備、20%以上樣品檢測。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