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第38個國際志願者日,走近重慶青年志願者——平凡善舉 傳遞光與熱溫暖一座城

蒲姝穎

冉彥玲

李丹

  核心提示

  如今,志願服務已經成為一種新風尚。在重慶,就有這樣一群青年志願者,他們穿梭在城市鄉村,如跳動的星火,以自己的平凡舉動傳遞光和熱,溫暖着整座城市,成為精神文明建設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今天是第38個國際志願者日,讓我們一起走近三位青年志願者,聽聽她們的志願服務初衷是什麼,又是怎樣的力量驅使這些年輕人無私奉獻。

  讓自己成為一束光,去照亮更多人的路

  人物名片>>>

  蒲姝穎,1998年7月生,中共黨員,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産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2021級研究生,曾是重慶大學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曾獲評重慶市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等。

  在今年成都大運會開幕儀式上,8個青年手持大運會會旗入場,蒲姝穎就是8名執旗手之一。

  “參與開幕儀式給予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能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運動員友好交流互動,互相學習進步。”回想起今年夏天的美好時刻,蒲姝穎依然激動不已。她説,這段難忘的經歷將激勵她在青春的賽道上繼續努力奔跑,把志願服務做實做好,把志願精神更深融入生活。

  蒲姝穎參與志願服務已經7年了,曾在大型賽會、青少年陪伴、基層支教、校園服務等領域奉獻過青春力量。

  “我讀的小學位於川渝交界的一個小鎮,由於教育資源匱乏,當時我們從沒學習過英語。”蒲姝穎説,直到一名支教老師的到來,才改變了這一情況。

  2020年7月,蒲姝穎參加全市青年志願者培訓,萌生了當鄉村教師的想法。一個月後,蒲姝穎如願以償來到石柱三河鎮大河小學支教,成為一名大山裏的英語老師,開啟了與32個孩子朝夕相處的生活。

  蒲姝穎説,志願者是傳遞希望的普通人。

  在大河小學,蒲姝穎是全校唯一一名青年教師,也是唯一會英語的教師。她義不容辭地扛起了全校的英語課重任,像十年前教她的支教老師一樣,把支教的溫暖以這樣的方式傳遞和延續。

  在學校裏,蒲姝穎是孩子們最愛的“小蒲老師”,在生活中則是他們喜歡的“穎穎姐姐”。這讓初為人師的蒲姝穎不僅收穫了春風化雨、教書育人的“小成就”,還體會到了志願奉獻、愛與被愛的“大滿足”。

  在蒲姝穎看來,做志願服務不只是一個活動,更不單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甘於奉獻的人生態度。她説:“志願服務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希望能將青春的力量貢獻給社會,讓自己成為一束光,去照亮更多人的路。”

  田間地頭直播“帶貨”,幫村民把土貨賣出好價錢

  人物名片>>>

  冉彥玲,1995年8月生,中共黨員,就職於重慶榮昌農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曾獲評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獎、全國優秀西部計劃志願者、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等。

  作為農民的孩子,2018年6月,冉彥玲從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畢業後,放棄了設計院的工作,選擇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重返農村。

  就這樣,冉彥玲來到榮昌區直升鎮,一開始主要負責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志願服務工作。憑藉此前在學校團委工作的經歷,冉彥玲組織起當地的青年志願者團隊,給大夥兒普及政策,輔導村裏的孩子學習。

  冉彥玲不斷吸納高校誌願者、愛心企業加入志願服務隊伍,組建了一支以紅色傳承、紅色教育為特色的服務隊——直升鎮“紅小星”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她帶領服務隊開展垃圾分類教學、種養技術培訓、紅色課堂、送法進鄉村等志願活動80余場,帶動周邊鄉親400餘人參與志願服務,惠及群眾2600人次。

  隨着和村民接觸越來越多,冉彥玲發現,每到收穫季節,如何把農産品賣出好價錢,是村民面臨的難題。

  201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冉彥玲接觸到了直播,她便開始研究直播帶貨,學習別的主播推介産品。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鎮上許多農産品滯銷,為宣傳、推銷農産品,幫助農民增收,冉彥玲和青年志願者組建起“在村頭”青年網絡推廣志願服務隊,化身為“鄉土網紅”主播。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冉彥玲在“在村頭”公司旗下各個&&積累了近10萬粉絲,僅2020年就幫助銷售農産品達300余萬元。

  2021年服務期滿後,冉彥玲選擇繼續留在當地,成為重慶市在村頭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播,為村民“帶貨”。

  “我是一名農業人,也是一位新農人主播,在我的心裏,推廣農特産品是提高鄉村知名度、增加村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冉彥玲説,現在直播已經成為她農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她經常和團隊小夥伴一起去田間地頭直播“帶貨”,通過直播活動拉近與農戶之間的距離。

  現在,以冉彥玲為首的“在村頭”青年網絡推廣志願服務隊隊員,正在成為“鄉土網紅”帶貨主播,他們以“直播帶貨+視頻創作”的方式,推介區域內的鄉村好貨、鄉村美景。

  志願服務+基層工作,讓愛循環流動

  人物名片>>>

  李丹,1993年10月生,中共黨員,重慶高新區虎溪街道學智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曾被評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感動沙坪壩人物”“優秀共産黨員”等。

  30歲的李丹,有着長達十年的志願服務經歷。

  2008年,李丹的父親意外離世,家裏經濟壓力大,即將跨入大學校園的李丹面臨輟學的窘境,“是老師、同學、親戚朋友和社會愛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我才能繼續完成學業。”李丹説。

  他人的幫助,照亮了李丹的人生路。大一時,李丹便開始從事公益活動,利用課餘時間在歌樂山一所特殊幼兒園開展志願服務。

  有了幼兒園的服務經歷,李丹萌生了一個想法:能不能讓更多同學加入志願活動,幫助更多的人。2013年10月,李丹召集了幾名志同道合的同學發起成立重慶商務職業學院“守望天使”公益團隊。除了上課做兼職,李丹把所有心血都傾注到公益團隊裏,短短4年,團隊從最初的3名成員發展到3000余名志願者。

  從此,志願服務就像一顆種子扎根在李丹的心裏。

  因為熱愛志願服務,2016年7月,李丹報名成為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在沙坪壩區開展服務。服務期滿後,李丹又先後擔任沙坪壩區青年志願者協會法人、沙坪壩區青年志願服務指導中心負責人,繼續在公益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2019年,李丹成為了重慶高新區虎溪街道學智社區黨支部書記和居委會主任。

  剛進社區工作時,一對老夫妻唯一的女兒得了喉癌有輕生的念頭,夫妻倆焦急地找到李丹求助。當天晚上,李丹就帶着心理諮詢專家上門,後來又多次和他們的女兒深入交流,解除她的顧慮和擔憂,直到她願意治療。

  “到現在我也會不定時走訪,每逢佳節就去看望,陪他們聊聊家常,老夫妻説我就像他們的女兒一樣。”李丹説,如今這對老夫妻成了社區的鐵桿義工,經常參加各類志願活動。

  李丹經常邀請志願者,對轄區空巢老人給予關心幫扶,還在社區開展公益興趣班,教授民族舞、古箏、聲樂、書法、非洲鼓等,甚至專門為老年人定制了玩轉手機、操作微信的課程。

  “當你解決了居民的問題,往往也治愈了自己,我相信這也是志願服務和基層工作的魅力所在,這是一種讓愛循環流動的方式。”李丹説,她常常會在工作中收穫不少感動,這些力量也是激勵自己勇敢向前走下去的動力。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