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民主村入口處合影。新華網 耿駿宇 攝
新華網重慶11月23日電(李元元 韓夢霖)今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的民主村,成為市民游客紛至沓來的新晉“網紅打卡地”。
走進民主村,樓房穿上了“新衣”,樓棟間道路寬敞亮堂,街心花園新潮別致,蘇式紅磚建築與樹影斑駁的黃桷樹相伴,老牌美食店與新派潮品店並存……在這個商圈旁的老社區內,市井氣息與時尚潮流在這裡碰撞交融。
從“推倒重來”到“留改拆建”
民主村是原重慶建設廠的家屬區,屬於典型的“一廠一村”型老社區,片區內居民有傳統的生活消費圈。近年來,隨着建設廠搬遷,小區內配套不足、功能缺失、環境臟亂、産業凌亂等問題日益凸顯,與周圍商圈風貌格格不入。
“原來道路是坑坑洼洼的的小馬路,下雨時腳沒法下地。道路又窄,過車就過不到人。”建設廠老員工彭其碧回憶説。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我國着力擴大國內需求的工作重點之一。2022年,重慶將城市更新納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十項行動”統籌部署。今年4月,作為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區),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一期)經過一年多建設後竣工亮相。
重慶九龍坡城市更新建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雲江介紹,作為九龍坡區實施面積最大、複合型最強的老小區改造項目,最開始制定的方案是“推倒重來”。“後來經過測算和論證,我們轉變思路,放棄了拆遷重建,選擇了對這一片區進行保留更新,制定‘留改拆增’四字方針,進行微改造、巧利用。”周雲江説。

歷史厚重感十足的文化墻展示了建設廠的歷史變遷。新華網 耿駿宇 攝
民主村更新項目主要設計人,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建築設計一院副院長、研創中心副主任余水介紹,作為一個有溫情、有記憶的住宅區,“留改拆增”留的是街巷肌理、文化記憶、城市文脈。為了讓民主村原有的廠區文化脈絡、人文情懷等融入城市更新中,賦予老街巷現代都市新格調,形成一批清晰的情感“記憶點”,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項目設計團隊多次深入社區開展調研,在尊重居民意願和城市歷史的基礎上編制更新方案。
以一棟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蘇聯專家樓為例,這棟紅磚建築是更新項目中的重要公共建築節點,承載着幾代居民的共同記憶。最終,這棟“高齡”建築不僅保留了部分老墻體,還在墻體外加設鋼結構和玻璃罩,形成強烈的時代呼應,內部空間重新構建,成為展陳民主村和建設廠歷史文化的社區會客廳。
“看著年輕人來這裡了解我們這代人的奮鬥歷史,我覺得很欣慰。”64歲的居民馮祖偉&&。

老建築改造成的社區會客廳。新華網 耿駿宇 攝
設計團隊還提煉運用建設廠歷史變遷中的“西遷”“援建”“復興”建築風貌元素,恢復重現了原住民記憶深處的電影院坡坡、戲水河溝、游園壩壩等標誌性記憶點,新設計以建設詩歌等為主要內容的系列文化景觀,為民主村同步構建起一個“文化生態”空間。
“城市的生命與性格、歷史與記憶,存在於每一座建築、每一條街道、每一寸肌理中。”余水錶示。為了讓片區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作為更新設計的標識系統之一,民主村樓棟號牌在重新設計時提取了機床和鋼板等象徵工業生産的顏色作為設計元素,更好地體現民主村歷史根源。

民主村綜合市場內引入了烤肉店等新業態。新華網 耿駿宇 攝
既重“面子”又要“裏子”
用硬體升級刷新城市顏值的同時,民主村在更新中更加注重改善基礎設施、營造社區功能、提升居住品質,讓老街巷真正成為服務百姓生活的“新家園”——空中蜘蛛網般的管線被藏到地下;社區與商圈之間的堡坎被夷為平地,一條12米寬的大道快速連接商圈……
“小區內實現了人車分流,連接商圈的路也修好了,買菜購物再不用繞遠路,吃飯看病不出社區就能解決。”社區老居民李方梅對改造後的生活便捷性頻頻點讚。
已經跟當地居民相處了幾十年的農貿市場,也進行了改造升級。綜合市場負責人吳德明介紹,現在的菜市場不僅乾淨整潔,還引入了烤肉店、咖啡館等創意化、年輕化的新業態,拓展了消費體驗場景,延續煙火氣的同時給老街坊帶來了新體驗。

民主村內的社區食堂。新華網發(曹鳴鷗 攝)
余水錶示,從更廣泛的社會意義講,城市更新是“管理、治理、運營、營造”的延伸。“我們堅持公益先行,規劃設計了社區公益食堂、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衞生服務站、紅螞蟻志願者服務驛站等公益性功能配套載體,滿足居民各種需求,也通過這些載體發揮好聯結社區的作用。”
“社區公益食堂有20多個菜品,老年人還有優惠。”社區居民馮思思&&,不少周邊商圈的年輕人,現在下了班也來社區食堂吃飯。
根據規劃,民主村不僅要成為居民生活“新家園”,還要打造成為“創業新天地”,用産業賦能城市更新。在民主村街區入口的“新潮時尚”區,分佈着以集裝箱為載體打造的品質商業區,集中了各類時尚潮流店舖,主打吸引年輕人的潮流文化。

老社區植入新業態。新華網 耿駿宇 攝
“民主村是個特別有情懷的地方,能夠感受到廠區的人文氣息和市井煙火。希望今後更多青年人來此打卡游玩,也能留下來就業、創業。”一家火鍋店經營者&&。
“城市建設過去是粗放型外延式,現在正逐步向集約型內涵式轉變。”重慶設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建築師徐千里説,他們在重慶實施的多個城市更新項目,都十分注重內涵的表達,尤其是街道社區這樣的“微單元”,重“面子”更要重“裏子”。
重塑空間活力 回歸城市屬性
民主村的煥新重塑,是觀察重慶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一扇窗口。
徐千里&&,城市更新更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具有全局性、系統性的社會工程,當前城市更新的理念正從更多關注工程設計向整體空間一體化設計轉變。
“近年來,比起寬闊的道路、氣派的廣場、林立的高樓,人們日益更關注與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城市環境和品質,更加嚮往居住區的歸屬感,追求街道生活的豐富與閒適,這種變化反映了城市屬性的回歸。城市更新就是要對社會、經濟、歷史、人文等構成要素進行歸納、整合、優化,實現多樣統一和整體提升,重塑城市空間活力。”徐千里説。

改造後的民主村綜合市場。新華網 發
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以來,重慶聚焦城市存量空間提質增效,着力改革審批權限、審批流程、政策制度,推動形成“受惠於百姓、放權於區縣、讓利於市場”的城市更新模式,&&全國首部城市更新技術導則,制定46項相關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高標準推進渝中區、九龍坡區建設國家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加速推進226個試點示範項目建設,一批有辨識度、有影響力的標誌性城市更新改革成果不斷涌現。目前,重慶已有7項城市更新經驗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推廣。
此外,重慶還充分發揮以“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為主體的各專業人才技術優勢和橋梁紐帶作用,推動“三師”深入基層、扎根項目,做好項目謀劃推介、企業合作等服務,積極助力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正成為重慶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多活力。”該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