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全國建築業知名專家學者來渝分享真知灼見

  重慶正大力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如何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11月3日,以“時代使命 協同發展”為主題的2023年第五屆建築改造和城市更新學術年會在重慶開幕,來自全國建築行業的知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高質量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展開熱烈探討。本次會議由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改造和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慶設計集團、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聲音1 在小微更新中把小事做好,要勇於打破界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崔愷在主論壇上發表在線演講時&&,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三年大變樣,而是對既有資源進行發掘、提升、創新價值的過程。目前,我國的城市更新主要圍繞歷史街區更新、舊城更新、工業遺産利用、校園改造、小微更新五個方向展開。很多地區的城市更新中,最為棘手的當屬小微更新。如何在小微更新中把小事做好,關係到千家萬戶,必須高度重視。

  崔愷進一步解釋,城市更新不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建築和城市壽命的延續、再生和迭代的需要。城市更新的導向應該是綠色發展和技術創新。從設計上來看,就是用小微的動作、輕量化的設計,用精細化的方法,用綠色生活的理念推進更新工作,讓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崔愷認為,城市更新面對的問題複雜多變,應該實行“一地一策”,不應該盲目照搬其他地區的經驗,要避免城市建設的模式化、套路化。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建築師們的工作將變成陪伴式服務。設計人員不是設計完方案、蓋好房子就不管了,還要思考設計工作如何更好地為城市服務,培育對城市的長久責任感。

  崔愷提醒,城市更新是對既有城市資源價值進行發掘和創新的過程,要勇於打破界限,吸引多方參與。

  聲音2 因地制宜進行微調,切忌整片全覆蓋式改造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總建築師倪陽&&,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利用微調手法推進實施的一種更新行動。對於重慶而言,與其在中心城區做一兩個大公園,不如根據地形和特色做一兩百個小公園,讓周邊群眾能享受更多休閒、交流的互動空間。

  倪陽認為,城市更新必須探索綠色低碳發展的可行之路。要達到低碳更新的效果,就應該對城市和地區展開有針對性研究,關注人的需求和感受,盡量活化利用所留場地。比如,在設計環節,建築師不僅要尊重歷史,也要立足現在,更要考慮將來。要通過“輕接觸”方式,適度地去做一些“加減”手法,在提升環境的同時,實現城市的綠色有機更新。城市更新中的建築設計並非功能、形式等方面的簡單“加減”,應當是與時間、地點和使用者建立一種特定的關聯後,進行批判性思考的過程。

  重慶作為山地城市,如何因地制宜地開展城市更新?倪陽建議,從地形和氣候上作一些積極嘗試。比如,建設城市的通風廊道,達到炎夏降溫的效果;根據地形做適當的綠色更新,保留有懸崖的、漂亮的場地;根據場地需要,進行組團式、見縫插針般的更新,讓這些組團更好地融入城市,而不是追求整片全覆蓋式改造。

  聲音3 注重歷史建築的文脈傳承,培育一批能工巧匠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城市更新是把城市整體作為對象,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城市體檢評估為基礎,以統籌城市規劃建設治理為路徑,順應城市發展規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性、系統性戰略舉措,其目標是以人民為中心,從好房子到好小區,從好小區到好社區,從好社區到好城區,進而把城市規劃好、建設好、治理好,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保持歷史建築風貌不變,對其進行功能提升也是一種城市更新模式。”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修龍呼籲,城市更新要注重歷史建築的文脈傳承,注重建築結構的質量讓房屋更加堅固耐久,培育一批“我在故宮修文物”式的大師名家、能工巧匠。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李興鋼認為,當代城鄉建設面臨工程環境失序、生態環境失衡、文化環境失和等挑戰,亟須運用建築與環境交互設計的建造理論和方法體系加大創新,探索技術與藝術一體、建築與山林共生、新構與遺存相生的形式。

  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加快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構建了以《重慶市城市更新管理辦法》為統領的“1+2+N”政策技術體系,&&了全國首部城市更新技術導則,制定了46項相關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高標準推進渝中區、九龍坡區建設國家城市更新試點,加速推進226個試點示範項目建設,涌現出一批有辨識度、有影響力的城市更新改革成果。(記者 廖雪梅)

編輯: 邵以南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