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探尋電影市場“長紅”密碼
2023年11月03日 09:5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來源:11月2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吳楠

  電影“爆款”頻出、演出門票“一票難求”、節慶長假“人山人海”……今年以來,沉寂已久的文旅消費市場再度繁榮,擁有巨大觀眾基礎的電影市場也呈現良好勢頭。

  在破紀錄的“最熱暑期檔”後,國慶檔在亞運賽事與出游熱潮衝擊下,儘管票房不及預期,仍出現個別爆款。燈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31日下午5時,2023年電影票房已經達到492.37億元。有理由對偶有跌宕但總體復蘇的電影市場保持信心。

  觀察近年來市場供需之變,中國電影“長紅”密碼何在?

  跌宕中加快蘇復

  2023年電影暑期檔異常火爆,國家電影局統計觀影人次5.05億,票房達206.19億元,是暑期檔票房首次破200億。在暑期檔“餘熱”中,國慶檔遭遇亞運賽事、小長假出游潮帶來的觀眾“分流”,觀影人次6510萬,票房27.34億元,截至10月底年度總票房已逾490億。

  在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態勢下,電影市場呈現出偶有回落但總體強勁復蘇之勢。懸疑、動作、喜劇、動畫、戰爭……多種類型為觀眾提供差異化選擇,有效豐富市場供給。

  暑期檔電影呈現出“百花齊放、群雄逐鹿”的多強格局,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分別以檔期票房35.26億、35.23億、24.81億位列前三。熱門新片持續突破,前五名(除上述三部還包括《八角籠中》與《長安三萬里》)票房均破15億,數量創新高,top5影片合力帶動票房增長,貢獻超六成票房。

  國慶檔則呈現出“升騰跌宕、蓄力薄發”之勢,總票房27.34億,日均票房同比提升59.6%,場次353.5萬刷新國慶檔紀錄。《堅如磐石》《前任4:英年早婚》《志願軍:雄兵出擊》分別以檔期內8.8億、6.2億、5.0億領跑。儘管未能延續暑期檔的火熱,爆款不多,但復蘇之勢已不可擋。

  觸動人心的“密碼”

  解碼今年以來高票房電影的“流量密碼”,不難發現,這些影片創作方向大體上可歸為兩類:或立足中華傳統文化與歷史,或取材自中國社會豐富多彩的現實。

  部分影片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傳統價值觀與當下聯結,通過富有時代氣息的電影語言,展現中華文明獨特魅力。比如,廣受好評的《長安三萬里》,將唐詩、詩人命運和歷史浮沉緊密結合,喚醒國人血脈深處文化DNA。“詩在,書在,長安就在”中代表至善理想的“文化長安”,為人們提供精神的鼓舞。豆瓣網友“不良生”評論道,“電影有一種樂觀豁達的況味,即使人生如朝露轉瞬即逝,仍落拓笑看凡軀老去,一路追尋心中信念且理想不滅。”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則以先進技術呈現、當代視角解讀,深挖封神故事內蘊的“何以華夏”價值觀,家庭中的善意、對親情倫理的維護、正義取代邪惡等,成為周朝翦商、華夏文明新生的生動注腳。

  “從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汲取精神滋養,用光影藝術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電影人用自己的努力,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了力量。”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如此評價。

  另一部分影片則扎根現實,善於從五光十色的人間百態挖掘素材。《八角籠中》,以粗糲質感包裹貧困、留守兒童等議題,講述貧困山區草根少年“逆天改命”的努力。浙江師範大學教授黃鐘軍認為,影片“呈現為可供中國電影市場傳播的現實主義體育類型電影文本,彰顯出強烈的人文關懷和深度思考”。

  《熱烈》取材自新晉亞運項目霹靂舞,呈現逐夢青年的熱血之旅,以溫暖底色描繪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孤注一擲》聚焦網絡詐騙、《消失的她》改編真實案件……“這些影片兼顧藝術性和商業性,讓觀眾感受現實的厚重、觸摸現實的溫度。”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院長張宗偉&&。

  在宣發策略上,這些影片大多選擇長線宣傳,上映後的口碑帶來“自來水”安利、精準的話題營銷等為票房帶來助推。《消失的她》以高討論度女性話題引發觀影熱;《長安三萬里》宣發側重歷史、古詩,輔以浪漫唯美畫面;《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以良好口碑發酵,上映初票房不及預期後實現長期“逆跌”。

  可見以小搏大的宣發策略背後,質量仍是重要指標。花樣翻新的營銷手段之外,過硬質量才是真正票房靈藥。

8月28日,人們正陸續進入影院觀影。(薛思雯 攝)

  順應“口味”和場景之變

  觀察近年來的中國電影市場,還有一個大家有目共睹的現象,那就是與國産片爆款頻出屢引熱議相比,進口大片的討論聲量明顯下降,“扛票房”能力也大不如前。

  燈塔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2023年已上映的73部引進片票房僅佔16.7%。在引進數量已恢復至疫情前的前提下,前十個月平均票房1.1億,比2017年低了一億,票房影響力顯著下降。

  例如有“近十年最佳動作片”盛名的《碟中諜7:致命清算(上)》,全球5.66億美元入賬中,國內票房佔不到十分之一。豆瓣網友“王寫寫”評論,“系列的兩大賣點,動作創意和敘述詭計,在這一部都變成了公式化的表達,不復靈性與創想”。

  與上述進口“大片”類似,一些空有“大場面”的國産電影,也遭遇了同樣的票房尷尬。

  這些現象似乎表明,成熟工業體系生産的“流水線”電影,已不能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其背後更深層的邏輯,則是從追求大場面、精美製作、流量明星等的“看熱鬧”,到注重文化內涵、現實關照、自我體驗的“看門道”——隨着中國電影工業化程度提升與國民消費水平提高,觀眾已建立特有的審美偏好與選擇標準。

  與此同時,大眾影視消費的場景之變,也在考驗着電影市場的傳統運作模式。近年來,觀看網絡首發電影的群體增多;更多影院外的觀影空間涌現。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國內網絡視聽用戶達10.40億,網民使用率為97.4%。目前,愛奇藝、優酷與騰訊視頻成為國內三大頭部流媒體&&。

  相比傳統電影生産模式中主創壟斷話語權,流媒體&&通過大數據與計算模型對觀眾喜好進行精準畫像,實現量身定制;在多屏時代,一個APP可變身海量片源“移動影院”,解鎖多場景全時段觀看體驗。

  由此,傳統電影業與流媒體&&相互借力融合發展,或許將成為未來的新趨:一方面,借助&&掌握的用戶大數據,通過精準分析受眾需求,調整電影創作生産方向,另一方面,通過流媒體&&進行物料放送、口碑引導,為票房帶來顯著正面效應。

  總之,新形勢下,中國電影人應以質量為先,努力創作出一批從優秀傳統歷史文化、人民群眾現實生活汲取靈感、質量過硬的上乘之作;同時,適應觀影新需求,與流媒體&&融合發展,中國電影票房必然不斷做大做強。 

編輯: 劉文靜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