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專家學者匯聚重慶為紅岩精神傳承獻計

  10月21日,紀念《新華日報》移渝發刊85周年暨第一屆紅岩精神與《新華日報》學術研討會在重慶紅岩幹部學院舉行。研討會由西南政法大學、重慶紅岩革命歷史文化中心、新華報業傳媒集團、重慶史研究會主辦,這是學界第一次將紅岩精神、《新華日報》並題研討,有開創性意義。

  《新華日報》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産黨創辦的第一張全國性的政治機關報,其創辦歷程堪稱曲折艱難。這份光榮的黨報最初萌芽於南京,但由於頑固派的阻撓及戰爭形勢的變化,報紙最終於1938年1月11日在武漢創刊。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後,《新華日報》轉移到重慶出版,一直堅持到1947年2月28日。

  “重慶時期的《新華日報》由此被評價為我國無産階級辦報事業臻於成熟的標誌,在近現代報刊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新華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錢麗萍説,1949年4月30日,《新華日報》在南京恢復出版,後成為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

  我們可以從《新華日報》歷史中汲取怎樣的營養?

  “《新華日報》是一座值得深入發掘、深研細讀的紅岩精神寶庫。”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重慶史研究會會長周勇教授&&,歷史學界、新聞史學界的任務,就是打開這座寶庫,進一步深化和推進紅岩精神研究,深化和推進對中國共産黨新聞史的研究,為全社會弘揚紅岩精神,弘揚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係提供學理支撐。

  中國新聞史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主任鄧紹根教授介紹,1947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創刊九周年之際發表編輯部文章《檢討與勉勵》中,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在黨的新聞史上提出了黨性、人民性的“統一論”,即“新華日報的黨性和它的人民性是一致的”,“《新華日報》的最高的黨性,就是它應該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鬥爭,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動”。

  《傳媒觀察》主編趙允芳説,《新華日報》多次進行讀者意見調查。僅1945年的一次意見徵集,就持續了長達3個月的時間,編輯部平均每天收到四五十封讀者來信,“《新華日報》由此成為溝通我們黨和國統區群眾的一座橋梁,為新時代黨報密切&&群眾,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鑒。”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劉明洋建議,推動新聞行業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建構紅色文化育人體系。

  “在近30年的辦學過程中,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注重守正創新,從重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尤其是《新華日報》等黨史寶庫中尋找有效的研究對象,讓歷史成為最好的教科書。”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趙駿説,西南政法大學和重慶紅岩革命歷史文化中心共建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就是一項有意義的探索。

  重慶紅岩革命歷史文化中心黨委副書記、主任,重慶紅岩精神研究會會長雷瑩説,今後希望與各方一道,在《新華日報》研究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等領域進一步深度合作,共同為新時代紅岩精神的傳承與弘揚,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等貢獻智慧和力量。(記者 趙迎昭)

編輯: 曹妤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