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渝中區公布了第八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包括陶塤音樂、燕青拳、重慶周氏烙畫、郭氏筋傷術、李子壩梁山雞製作技藝在內的5個類別36項入選。至此,渝中區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增至100項。
據了解,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今年3月,渝中區文化旅游委啟動第八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推薦申報工作,共收到意向性申報項目50個。經過對項目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傳承譜係和社會影響等因素的綜合評審,共有36個項目通過了專家評審,納入第八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
這36個項目類涉及傳統音樂,傳統體育、游藝和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餐飲)和傳統醫藥5個類別。其中,傳統音樂1項,包括陶塤音樂;傳統體育、游戲和雜技3項,包括燕青拳等;傳統美術11項,包括巴渝掐絲琺瑯、李氏指掌畫等;傳統技藝(餐飲)15項,包括巴蜀古法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李子壩梁山雞製作技藝等;傳統醫藥6項,包括燕青門酒劑製作技藝、郭氏筋傷術等。

陶塤音樂

巴渝掐絲琺瑯

李氏指掌畫

郭氏筋傷術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近年來,渝中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現擁有蜀繡、劉氏刺熨療法、烙畫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100項(國家級4項、市級26項、區級70項)。已建成國家非遺旅游街區1個(十八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教育基地5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6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所4個、區級非遺保護培訓基地4個。建成開放了母城非遺陳列館,並在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成功舉辦首屆重慶非遺大集。
“非物質文化遺産只有在活態傳承中才有旺盛生命力。下一步,渝中區將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制度,加快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大力推進非遺進社區、進景區、進校園等活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合理利用和創新發展,打造集傳承、體驗、教育、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培育開發傳統工藝品牌和各類文旅創意産品、非遺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非遺旅游體驗基地,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展示重慶母城文化和渝中文旅融合的特色窗口,讓優秀歷史文化更好的活在當下、服務當代、利在長遠。”渝中區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