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有座“農業硅谷” 藏着現代山地農業的智慧實踐
2023年09月20日 16:12 來源: 新華網

航拍重慶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這裡是重慶市農科院科研工作集中展示的&&。新華網發(劉禹德 攝) 

  新華網重慶9月20日電(韓夢霖 劉文靜)“豐收節”前夕,走進有重慶“農業硅谷”之稱的重慶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丘陵山地智能農機、魚菜共生AI工廠、小型智慧化出菇棚等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場景,讓人目不暇接。作為重慶現代山地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樣板田”,近年來,園區通過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農業生産力的落地轉化,許多突破性成果已經在農業生産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為傳統農業插上智慧的“翅膀”,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探索出丘陵山區鄉村産業高質量發展新路。

  重慶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佔地1200余畝,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科研工作集中展示的&&,作物品種超1000種。100多位科研人員駐守在此,開展品種選育、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工作。

 

園區內,一台收割機正在收割採用無人機淹水直播技術培育的雜交水稻。新華網發(劉禹德 攝)

  在園區內一片金燦燦的水稻田裏,採用無人機淹水直播技術栽種的“神9優28”雜交水稻正處於收穫環節。“神9優28”在長江下游國家審定米質達到一級,在重慶、廣西等地審定均達到二級,近70%的整精米率,比一般稻穀高10%,並且透明度高,商品性好,深受種植戶和稻米經銷商歡迎。該品種具有重金屬低積累特性,連續兩年進入重慶市鎘低積累水稻品種名錄。

  據介紹,為解決重慶丘陵山地機械化種植水稻難度大,防治雜草的除草劑用量大等問題,重慶市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李賢勇帶領團隊從全國各地蒐集到近萬份資源材料,選出能夠在淹水條件下正常發芽的資源材料或者親本,進而配組耐淹水新品種。“不育秧、不移栽,種子浸泡後直接撒播到田裏,保持3厘米水層,15天左右秧苗就可以露出水面。”李賢勇介紹。

 

工作人員遙控小型輪式無人駕駛農機在坡地上行走。新華網發(劉禹德 攝)

  園區內的一段斜坡上,由重慶市農科院研發的“TS6000電動無人駕駛多功能作業車”在工作人員遙控下,在30度左右的坡地上行動自如,還可以實現原地轉向。據介紹,這是國內研發的首款採用全電力驅動的小型輪式無人駕駛農機,具有結構簡單、可靠性高、節能環保等特點,挂載不同作業機具後,可實現播種、植保、耕地等多功能作業。

  “該車採用遙控和衛星導航兩種無人駕駛操控模式,非常適合在重慶丘陵山地等各種地形地貌中作業,可以大幅提高丘陵山地農業生産作業效率,減輕勞動強度。”重慶市農科院糧油機械創新團隊高級工程師李平介紹。目前,這款無人駕駛多功能作業車已在九龍坡、江津等地推廣應用。

 

魚菜共生AI工廠內實現了種養循環,深度改變傳統農業的種養模式。新華網發(劉禹德 攝)

  數十個現代集約化養殖池上方,軌道式機器人穿梭而過,向池中自動投喂餌料,搶食的魚兒濺起陣陣水花;養殖池另一側,潮汐式育苗智能物流系統運轉不休,一盤盤有機種植的綠色蔬菜在傳送帶上有序流轉……這是走進園區內“魚菜共生AI工廠”看到的真實一幕。

  工廠裏,種菜這一體力活兒、養魚這一技術活兒,都通過AI“一手包辦”。工廠運用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突破了餌料精準投喂、病蟲害智能診斷、能耗自適應調節等關鍵核心技術,研製了蔬菜物流栽培系統、工廠化循環水養魚系統等成套智能作業裝備,實現了從“一粒種子到一棵蔬菜”“一顆魚卵到一條成魚”的全程智能化生産作業。目前,在農科院的技術支持下,梁平區魚菜共生數字工廠也已建成投産。

魚菜共生AI工廠內,科研人員在觀測魚苗生長情況。新華網發(劉禹德 攝)

  園區內還有一條長達數百米的溝渠,溝渠內水流潺潺,卵石間的空隙生長着各種水生植物,盛開的花朵點綴其中。這條溝渠不僅是園區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更是一條凈化水質、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安全線”。據介紹,生態溝渠所在的位置是整個園區的最低點,雨水、灌溉水都會匯聚於此。重慶市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通過在溝渠內搭配不同水生植物,有效吸收攔截了水體中多餘的養分,經過凈化的水又可以實現循環利用,作為園區內其他田塊的灌溉水源。

園區內還通過布局水生植物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研究。新華網發(劉禹德 攝)

  據介紹,這座用數字科技打造的“農業硅谷”,今後不僅將成為重慶現代山地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供給源”,還將舉辦各類科普、研學活動,讓更多市民走近和了解現代農業,實地感受農業科技的魅力,傳播農業科學知識。

圖為園區內佛手示範基地種植的佛手,農科院專家們持續將先進的種植技術推廣到田間地頭。新華網發(劉禹德 攝)

編輯: 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