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成渝如何再上發展新&階

  重慶沙坪壩區團結村鐵路集裝箱中心,一派繁忙景象。通訊員 郭晉 攝\視覺重慶

  加快建設中的成都天府新區。趙增興 攝

  蔡之兵 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區域與城市經濟創新工程首席專家

  彭勁松 重慶社會科學院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李敬 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

  胡雯 四川省委黨校區域經濟教研部主任、教授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交通“第四極”。

  今年6月26日,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座談會上,成渝首次官宣“努力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第四極’”“共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眼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邁入第四個年頭,雙城經濟圈從夯基壘&、重點突破邁向全面提速、整體成勢,兩地一體化發展進入“爬坡上坎”的關鍵期。

  成渝兩地如何把握重大戰略歷史機遇,助推高質量發展再上新&階?近日,重慶日報就此專訪了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區域與城市經濟創新工程首席專家蔡之兵,重慶社會科學院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彭勁松,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李敬,四川省委黨校區域經濟教研部主任、教授胡雯等多位區域經濟專家。

  大戰略背後有“大邏輯”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西部地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在“大戰略”的背後,有着傳承歷史、着眼當下、謀劃未來的“大邏輯”。

  培育“大核心”。世界和國內的區域經濟發展實踐已證明,一個地區能否培育出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區域經濟中心,是判斷該地區發展水平的關鍵指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當成為西部乃至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核心之一。

  蔡之兵開門見山地指出,西部地區在我國區域經濟格局中長期處於相對欠發達的位置,亟待形成支撐和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成渝地區作為西部人口最密集、産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承擔西部經濟增長新引擎責無旁貸。

  夯實“大後方”。“成渝地區在歷史上就是我國戰略大後方,在拓寬我國經濟迴旋空間、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等方面發揮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彭勁松指出,成渝地區作為我國開放型經濟由東向西梯度推進的戰略承接空間,是貫通國內國際兩個大循環的戰略樞紐和重點節點。

  當前,由少數西方國家率先挑起的包括“貿易摩擦”“科技封鎖”等多種形式在內的逆全球化潮流,對傳統全球經貿格局帶來了巨大衝擊和挑戰,也對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持續增強成渝地區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是形成強大戰略後方的長遠大計。

  打造“大前方”。“中國對外開放從沿海起步,開放經濟主要布局在沿海地區,但隨着國際形勢的變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當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大前方’。”李敬分析,成渝地區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

  當前,成渝地區對外開放大通道日益完善,內陸地區開放成本不斷降低,其勞動力充裕、自然資源富集、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的優勢逐漸凸顯,特別是隨着“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成渝地區正從開放末梢走向開放前沿。

  重組優勢 持續挖掘潛力

  “想要打造能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引擎’形成呼應的‘第四極’,在中國版圖上形成一個佔全國經濟總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間,雙城經濟圈必須實現優勢再造。”胡雯&&,優勢再造不是推倒重來、簡單疊加,而是依託改革創新不斷進行優勢重組,持續挖掘優勢背後的潛力。

  從戰略機遇上看,成渝“兼收並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既是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支點,也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同時,隨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成渝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已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構建重要增長極的先天條件。

  彭勁松指出,當前成渝地區正着力把握區域發展機遇乘勢而上,共同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家消費中心城市、西部金融中心,持續將國家戰略的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紅利。

  從地域屬性上看,成渝“同道而謀”。從地區發展制度屬性看,相較於粵港澳大灣區需統籌兩種不同類型發展制度而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不涉及不同發展制度的協調關係;從地區歷史屬性看,成渝兩地曾長期屬於同一行政區,地區之間的相互認同感超過其他地區;從地區文化屬性看,巴蜀文化自古就被視為一體,兩地之間文化差異遠遠小於其他擁有多種不同類型文化的區域。

  李敬分析,成渝地區正借助這種地域優勢拓展發展大勢,比如依託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的基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輪廓初顯,巴渝文旅正抱團“出圈”,持續擴大聲量。

  從合作主體上看,成渝“並駕齊驅”。在制約區域深度合作發展格局形成的諸多因素中,由於不同行政區的地位不平等所導致的協調難題是主要成因。相較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核心主體數量少且較為平等,有助於構建有效區域合作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

  蔡之兵注意到,將四川廣安市納入重慶都市圈規劃範圍一體推進建設、以高竹新區為樣板積極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等改革創新在全國形成影響力,是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的生動注腳。

  從資源稟賦上看,成渝“動力十足”。數據顯示,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經濟總量超過7.7萬億元,佔西部地區的比重為30.2%,常住人口達到9700萬人,同時擁有兩座人口規模超過2000萬的超大城市,經濟發展“基本盤”看好。

  胡雯提出,特別是成渝地區擁有工業門類齊全、製造業基礎雄厚的優勢,以此為跳板,當前兩地正攜手打造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世界級産業集群,持續擴大成渝地區打造“第四極”的優勢,進一步提升雙城經濟圈的經濟輻射力、發展帶動力和能級提升力。

  着力“補短” 做大“增量”

  “眼下,全國乃至全世界區域競爭加劇,成渝在錨定‘第四極’,奮力‘揚長’的同時,還要着力‘補短’。”胡雯認為,精準找到短板所在,也就精確標定了“做大增量”的方位,補短板將對成渝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和城市提質擴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作為區域增長極,首當其衝,經濟體量‘塊頭’要大。”李敬指出,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僅相當於長三角的26.7%、京津冀的77.6%、粵港澳大灣區的59.7%,和中國經濟前三“極”的差距還比較大。

  彭勁松認為,成渝地區的科技創新策源集聚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相較於長三角、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的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布局少,前沿基礎創新能力較弱。根據《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2》,成渝兩市的創新能力分別排在全國14位和38位,與“第四極”的定位極不匹配。

  “産業支撐力不足,也是成渝地區的一大短板。”蔡之兵強調,當前,成渝地區主導産業中汽摩産業等傳統産業佔比較高,行業盈利能力不強,高端製造業及新興戰略行業規模有待進一步擴大。在工信部2022年發布的45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名單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3個産業集群入選,少於長三角地區的18個、珠三角地區的7個。

  “相較於東部沿海三大‘極’,成渝‘第四極’建設屬於典型的內陸型中心崛起,對外開放格局仍需持續拓展。”胡雯指出,2011年中歐班列開行標誌着成渝地區從傳統內陸封閉走向改革開放前沿,但在國際鐵路大通道長距離跨境運輸方面,對貨物及價值具有較強篩選性和局限性,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最為關鍵的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還面臨空間結構布局失衡的問題。”蔡之兵用一組數據來説明問題,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經濟總量超過7.7萬億元,而成渝兩市的經濟總量就接近5萬億元,佔整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的比重超過64%。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16個城市中,除了成渝兩市外,其他14個城市的經濟總量都低於4000億元。

  彭勁松也指出,目前成渝“極核”與周邊次等級關聯城市間還沒有形成産業分工體系和發展鏈條,“極核”之間缺乏過渡區和紐帶,缺乏次增長極的不均衡區域發展格局,極大弱化了整體區域合作能力。由此,成渝兩地加快推動重慶西擴、成都東進,着力壯大成渝主軸、挺起中部脊梁的舉措切中了當下的要害。

  “一枝獨秀不是春。需要看到,助推成渝中部城市崛起,合力打造高能級現代化城市群,提升城鄉融合水平是關鍵。”李敬進一步分析,2021年長三角地區城鎮化率已經超過75%,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整體城鎮化率只有61%。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被納入“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就是意在提升整體城鎮化水平,全面激活城市動力源。

  成渝要來一場大突圍

  “在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版圖中,成渝‘第四極’想要名副其實,需要來一場大突圍。”李敬提出。

  以産業升級實現經濟突圍。為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經濟增長“火車頭”作用,成渝各自定下了目標,重慶提出2027年地區生産總值將邁過4萬億元大關,四川也提出到2027年全省經濟總量超過8萬億元。

  “區域經濟的競爭實際上就是産業競爭,伴隨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深入實施,未來各地在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上的競爭強度將逐漸提高。”蔡之兵提醒,在這種背景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國家戰略産業備份基地,應將提升地區産業體系的引領力、競爭力、控制力作為“經濟大突圍”的首要目標和根本抓手。

  當下,成渝兩地要把握時間窗口期,加速培育人工智能、生命科學、“衛星互聯網+”、綠色低碳、光電子等若干高成長性未來産業集群,加快打造更多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特別是要以共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製造兩大萬億級産業集群為牽引,將“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産業鏈”從圖景變成現實,構建“大産業、細分工”的産業發展新格局。

  以創新驅動實現科技突圍。“作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創新策源地,成渝還需實施大科學趕超計劃,承建一批國家重大科學設施,集聚一批頂級大科學人才,加快建設成渝地區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實現‘科技大突圍’。”彭勁松建議。

  特別是,成渝兩地要緊緊抓住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戰略機遇,聚焦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深耕細作,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爭取在相關科研領域取得更大話語權,為雙城經濟圈戰略新興産業集群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奠定基礎。

  以規則改革實現開放突圍。“成渝地區既不沿邊、也不靠海,雖然以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建設打開了對外開放的新局面,但想要深度鏈結全球經濟體系,規則改革將是成渝實現開放突圍的關鍵一招。”胡雯分析,對成渝地區而言,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型開放深度融入國際競爭合作,在構建內陸地區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方面將大有可為。

  從形成區域競合力角度看,可將積極探索以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為抓手,打破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高效配置的障礙,加速推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增強雙城經濟圈在全國的輻射面和影響力。

  從國際競合角度看,準確把握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自由化、便利化要求的新趨勢,深化鐵路運單金融服務試點,探索數字經濟、環境保護、競爭政策、宏觀貨幣政策等領域“邊境後”規則改革,也是拓展“一帶一路”合作夥伴、RCEP國家投資與貿易發展空間的關鍵助力。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