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600余歲東水門城門及城墻本月啟動修繕

  東水門城門及城墻修繕效果圖。(重慶市渝中母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供圖)

  用毛筆、竹籤、修復刀和洗耳球等工具去除石質表面覆蓋的殘留苔蘚和微生物污漬;用小錘、小刀等清除築城條石縫隙中的“增生物”……

  9月5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市渝中母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獲悉,600余歲的東水門城門及其連接的400余米城墻,將在本月正式啟動全面修繕,年內將再現昔日風貌。

  母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柯葦&&,本次修繕保護工程將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完整性與真實性,使其在發揚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社會教育等方面發揮更為廣泛和持久的作用。

  東水門城門及城墻將怎麼修繕?柯葦一一道來。

  除垢:

  毛筆竹籤去除苔蘚微生物

  “給城墻做修繕,就像我們做美容一樣。第一步就是‘洗臉’。東水門段城門及城墻生長有青苔及灌木,根係發達,對文物的破壞作用相當大。所以,修繕工作最初就是要對城墻進行‘除垢’。”柯葦説。

  “除垢”就是砍樹、拔草、鏟蘚?

  不,文物修復永遠都是個精細活。

  文物修復專家們首先將用毛筆、竹籤、修復刀和洗耳球等工具去除石質表面覆蓋的殘留苔蘚和微生物污斑。

  對局部殘留的生物污斑,則將用牙刷蘸乙醇和純凈水配出的“牙膏”輕輕刷洗。

  對於較脆弱的部位,專家們將使用同樣的“牙膏”將棉紙浸潤並覆蓋於苔蘚和微生物殘留物表面,等待其乾燥後揭取,重復上述操作,直至殘留物基本去除和棉紙無法吸附殘留物為止。

  而對影響城墻本體保存的高大灌木及根係,專家們將人工挖除。

  在清理完植被根係、青苔、雜土等後,專家們還將要用小錘、小刀等把構件表面整平,當縫隙中有碎片和雜物時,還會使用高壓噴槍以空氣清除其中的雜物。

  “洗臉”絕不是一洗了之。

  在這些植被和土方被清理乾淨後,專家們還將對植被根部噴灑除草劑,使植被根係徹底腐爛,嚴防根係復活生長,對城墻本體再次脹裂破壞。

  補缺:

  “補石藥”為城墻城門祛“疤痕”

  經歷過600多年歲月的東水門城門和城墻,難免會在歲月的流逝中留下一些“疤痕”。“洗臉”後,“疤痕”將清楚暴露在專家們眼前,“補疤”就成了修繕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怎麼補?水泥敷上去補平了事?

  不,柯葦説,在東水門城門和城墻的保護和修復過程中,將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根據病害輕重程度進行殘損構件的修復,並注意外形的修整,盡量通過修整使修補部位和修復文物整體協調、線條順暢、色彩一致。因此,文物修復中專用的“補石藥”將派上大用場。

  柯葦説,城門和城墻的石構件因風化酥裂嚴重造成石構件局部殘缺或開裂,修補前先將殘缺表面酥鹼部分剔除乾淨,用預先配好的“補石藥”黏補齊整,修補完成後待“補石藥”完全固化再在表面進行剁斧和做舊處理,以與周邊石材協調。

  “補石藥”怎麼做?

  由環氧樹脂摻合石質石粉及色料配成,而且上藥前還要先做“皮試”。

  專家們在“補疤”開始前,將先對石構件的黏結進行檢測試驗,將黏結後的試塊在恒溫恒濕條件下養護,將相同數量的石塊放置現場所預期的時間後測其強度,以比較材料的可行性,試驗將持續28天,若強度達到規範要求再進行大面積施工。

  歷修:

  明清時期東水門城門城墻曾數次修繕

  東水門城門城墻建於何時?

  柯葦介紹,根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六年(1373年),重慶衛指揮使戴鼎在彭大雅舊城基礎上砌石為城,設九開八閉17門,城墻周長約8533米。東水門城門城墻即建於此時。

  之後的明清時期,東水門城門及城墻經歷了數次毀建過程。

  第一次是在隆慶初年(1567—1568年),監察御史王乾章對重慶城墻進行了一次修補,修城規模不大,“初計經費當三千余金,及工成而費者才兩千余耳。”

  明末張獻忠攻陷重慶,其部將孫可望在攻佔重慶和即將撤離重慶城時,對重慶城墻及城內建築進行了大破壞。

  清康熙二年(1663年),四川總督李國英對重慶城墻進行了補築。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慶知府陳邦器又對城墻進行了修補。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川總督曾開泰下令修補城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巴縣衙門對東水門至元通寺段城墻進行了補築。

  咸豐二年(1852年)重慶知府鄂惠重修城墻;咸豐九年(1859年)川東道王廷植復又重修。

  同治九年(1870年)川東道、重慶府、巴縣衙門三級官府共同對城墻進行補修。

  ……

  柯葦&&,東水門城門及城墻最近一次修繕,是在20年前。“如今20年過去,長期暴露在自然環境中的東水門城門城墻難免又遭受歲月的侵襲,因此經過文物、建築專家們實地考察,最終決定對東水門城門及城墻再次進行整體修繕工作。”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