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一路驚喜,是它遇見我的方式

  新醫院、大水塘和白髮爺爺

  1991年,南坪鎮搬來一座大醫院。據悉,醫院修建的地方原本是一個大水塘,隨着醫院的正式開診,重慶市職業病防治院(市六院)的名號也逐漸叫響。

  小時候,因發燒來到六院。那天下着小雨,前來看病的人紮起了堆,雨傘、背簍讓本就狹窄的過道變得擁擠不堪。一個花白頭髮的醫生爺爺把我抱了下來,他沒有介意變得有些臟兮兮的診室,只是用手捋着我有些濕潤的頭髮,一邊詢問病情,一邊給我量起了體溫,還輕聲哄着喂我吃藥,讓我從他身上,感受到滿滿的安全感。

  即將完工的醫院大樓。

  舊樓梯、黃燈泡和眼鏡醫生

  2014年,我被安排在醫院對面的某報社實習。還記得那時候新門診大樓正在修建中,直到一同實習的同事突發急性腹痛,我才偶然再次踏進六院。一位戴眼鏡的年輕醫生診斷出同事為尿結石,但因結石較小,只能暫時止痛後靠運動促進結石排出。在眼鏡醫生一劑止痛針後,我們開始了在醫院樓梯間上躥下跳的過程,分診&的護士小姐姐一邊做著患者回訪,一邊關注着我們的情況,還為我們準備了熱水和紙巾,一聲聲溫柔的“注意安全”聽得人心裏直舒坦。直到轉角處黃色燈泡亮起,這場“結石之痛”終於逐漸平息,中途眼鏡醫生交代一堆注意事項後又匆匆趕回診室。看著他忙碌了一下午也沒空歇息,我們感慨着“當醫生真是不容易”,看著診室外排列得整整齊齊的專家海報,心中對醫院的信任感又增加了一點。

  醫院舊貌。

  美顏值、強體驗和文化強院

  2018年,我以職工的身份與它再次相遇……從最開始的笨拙適應,到如今慢慢熟悉,我從患者、旁觀者,變身職工、參與者,並有幸作為它的一分子,親歷了醫院飛速發展的四年,走上了創建“環境美、服務美、人文美”醫院的漫長道路。

  “刷新醫院顏值”成為我們的第一要務。醫院重新對院區進行整體規劃布局,積極推進綠色醫院建築建設,對院內老舊建築進行全面改造,徹底脫離“老、破、小”囧境;實施醫院環境綠化工程,引進各類花草樹木,院內綠化率蹭蹭往上;院內道路施行“白改黑”,破損水泥升級為嶄新瀝青,坑洼、裂縫、堆積物統統消失,老舊道路煥然一新;“小廁所”連着“大民生”,“廁所革命”如火如荼,“將就”如廁變成“講究”如廁……經過全院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終於實現了舊貌換新顏,在“環境美”上實現了質的飛躍。

  “就醫無小事”,提升群眾就醫體驗感刻不容緩,醫院正式啟用新門診大樓,實現診療環境及設施設備全方位提檔升級,為醫院高質量發展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41個臨床醫技科室,覆蓋全生命周期,能提供方便快捷高效連續的醫療服務;“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隨處可見“紅馬甲”和門診護士忙碌的身影,真正做到簡化患者就醫和辦事流程,讓患者少跑路;“智慧醫院”建設大力推進,“一隻手機”就能輕鬆搞定預約掛號、自助繳費、報告查詢、移動支付等流程……服務美了,患者滿意度自然就高了。

  穿越74年的厚重歷史,賡續部隊醫院的紅色基因,醫院斥資打造以“文化建設、人文服務、學科發展、科教研發展和歷史浮雕墻”為架構的文化長廊,將創業的艱辛、發展的蓬勃、先輩的付出、今朝的探索一一展現;凝練了“六院精神”的院歌、院徽、醫院宣傳片,展現出銳意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塑造出獨特的醫院文化品牌;敬老愛老、優質護理、清廉醫院活動的開展,讓紅色血脈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根植流淌。

  咖啡館、小花園和健康地標

  如今,走進醫院大門,是寬敞明亮的門診大廳、智能便捷的自助設備,整體空間更加符合醫療規範和診療流程,就醫從“無限排隊”變得舒心有序;伴着舒緩的音樂聲,穿過文化長廊,富有生機的院內花園躍然入目,爭奇鬥艷的花草,整齊劃一的盆栽,吸引着三三兩兩的患者在此散步休憩;舒適的花園咖啡館用濃郁的咖啡香替代了消毒水味,味蕾上的“治愈處方”恰到好處地緩解了患者的焦慮,也成為醫務人員釋放壓力的好去處;停車場內,國家突發中毒事件衞生應急救援車輛整齊成行,“變形金剛”式的造型透出威風凜凜的模樣……

  醫院花園咖啡館。

  有了靚“面子”,更有實“裏子”。為了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治療,醫院加大學科投入力度,打造前沿醫療技術高地,讓診療能力和水平持續提升;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廣納英才,在臨床診療、基礎研究、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發展;堅持黨建引領,錘煉幹部隊伍,強化醫德醫風教育,醫患關係更加和諧……現代化的醫療大樓,滿墻的紅錦旗,群眾的好口碑,讓醫院向着南坪片區全新的“健康地標”逐步邁進。

  從建院之初到扎根南坪,從老舊到嶄新,醫院迎來了它74年發展歷史的華麗蝶變,也讓我回想到與它的每次遇見,都有着不同的驚喜體驗。但我明白無論何時,醫院救死扶傷的使命不會變,待患如親的溫暖不會變,這以後的一路驚喜,就交給每一位患者來體驗。(徐亞男)

 

編輯:張聰聰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