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瞭望丨再現長江生態之美
2023年07月31日 10:58 來源: 瞭望

  ◇幹流連續3年全線保持Ⅱ類水質、“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等旗艦物種數量增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沿江各地的靚麗風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勇 周凱 李思遠

  污染物排放基數大、非法採砂、岸線亂佔、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無魚”等級……一度,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2016年以來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經濟帶11省市強力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幹流連續3年全線保持Ⅱ類水質、“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等旗艦物種數量增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沿江各地的靚麗風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一幅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新畫卷,正在長江流域奮力繪就。

  “大保護”交出高分生態答卷

  溉瀾溪,重慶中心城區的長江一級支流。由於城市快速發展,部分河道成為地下箱涵,生活污水直排等問題突出,溉瀾溪一度成為“黑臭水體”。

  為徹底截斷污水溢流入江,從2019年起,重慶市投資約3.5億元修建地下水質提升站,污水處理標準提高到地表水Ⅳ類水平,系統修復溉瀾溪生態。

  如今的溉瀾溪,兩岸草木蔥翠,成為周邊居民的休閒之所。目前,重慶境內長江、嘉陵江、烏江幹流的4012個排污口全部完成監測、溯源工作。

  水質是河流生態的關鍵指標。201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長江幹流42個國控斷面中,Ⅰ類、Ⅱ類水質斷面佔比分別僅為7.1%、38.1%。

  轉折發生在2016年。

  遵循“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基調,長江經濟帶開啟了生態大保護的新篇章。一場場為母親河祛除頑疾的生態保護攻堅戰接連打響:

  累計排查6萬公里河湖岸線,查&&河排污口8.5萬餘個,解決污水直排、亂排問題4.2萬餘個;

  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建成1703座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解決污水管網不完善、設施運行不正常等問題752個;

  存在環境問題的1164座尾礦庫中,1054座完成整改,及時消除了一批環境風險隱患……

  長江水環境質量迎來天翻地覆變化:2022年長江幹流Ⅰ類、Ⅱ類水質國控斷面佔比分別達到12.2%、87.8%,已連續3年全線保持Ⅱ類水質。

  長江是我國的生態寶庫。長期無序捕撈,一度讓長江生物多樣性嚴重退化,一些長江特有物種岌岌可危。

  2021年1月1日零時,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

  兩年多來,“水中國寶”長江江豚數量從2017年的1012頭增長到2022年的1249頭。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公報》顯示,2022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監測到魚類193種,比2020年的168種增加了25種,多數經濟魚類的平均個體重量普遍增幅在15%~30%。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黃昏時分,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的燈塔廣場熱鬧極了,大人悠閒漫步,小孩嬉戲打鬧。幾年前,這裡還是一處工業碼頭,散裝煤炭堆積如山。

  猇亭區關停化工企業,取締非法碼頭,建起了長江大保護公園。江邊“長江大保護可持續實踐”藝術展館內,一件件由長江漂浮物、化工廢料等製成的藝術品,向人們傳遞着保護環境理念。

  系統治理根除長江“病灶”

  從青藏高原一路奔流到海,長江形成了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生態系統。長江經濟帶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

  生態寶庫、黃金水道、經濟紐帶、文脈所繫……治理這樣一條具有多重功能的世界第三大河,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追根溯源、綜合施策。

  上游,重慶市長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化工基地。在其環境應急指揮中心,《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萬一發生環境突發事件,“裝置級、工廠級、片區級、經開區級、河流級”五級污水攔截系統可以防止污水進入長江。

  “環境監管上,長壽經開區累計投入約100億元建設了各類環保設施,但産業升級才是治本之策。”長壽經開區生態環境局局長陳波説。

  從過去主要生産初級化工原料,到現在已形成化工新材料等産業鏈,長壽經開區不但降低了長江環境風險,還開闢了增長新空間,2022年規上工業産值同比增長9.7%。

  中游,湖北省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園,曾因污水排放不達標被通報批評。經關閉環保不達標企業,引入新能源等綠色産業,2022年這個園區為枝江市貢獻了近80%的GDP。

  下游,安徽沿江五市去年落地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産業項目達466個,提供了綠色産業支撐……

  ——協同聯動,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種生態要素一體化治理。

  “沒想到,臟亂擁擠的魚市碼頭搖身一變,成了風景宜人的濕地公園,現在我幾乎有空就來。”在江蘇無錫小溪港漁咀公園,附近居民魏大爺對記者發出這樣的感慨。

  小溪港緊臨太湖,曾是遠近聞名的湖邊魚市,漁民們在此擺攤販魚産生的垃圾污染環境,給市民生活帶來煩惱。

  打造植被自然群落、沿湖生態濕地……如今的小溪港與多個濕地公園“串珠成鏈”,共同構建起無錫太湖水體保護屏障,成為市民游樂好去處。

  近年來,江蘇省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累計建成45個生態安全緩衝區,2022年江蘇物種數已更新至6903種,比上一年新增857種,其中近六成為水生生物。

  上中下游“一盤棋”思想牢固樹立。

  川渝兩地簽署協議,在全國率先建立新污染物聯防聯控機制;滬蘇浙皖就跨界河湖等七項生態領域加強協作,提升長三角區域高水平保護……

  ——創新手段,以新思路抓長江生態保護。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華岩鎮中梁村“38號礦山”公園,如果不是高聳的崖壁,很難想象這裡幾年前還是一座廢棄礦山。

  近年來重慶市實施關閉礦區有償填埋城市建設渣土,破解“渣土圍城”、礦山修復資金短缺的兩難問題。

  “38號礦山”公園施工方相關負責人説:“我們只用較少的錢就把這座公園建好了,因為它是用11萬多立方米建築渣土填起來的,而且降低了企業渣土處置成本,保障了重點工程建設。”

  浙皖兩省就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標準、方式等進一步提檔升級,為全國跨省域橫向生態補償提供示範。

  湖北是磷化工大省,近年來通過科技創新,將磷石膏加工成建材等材料,促進工業廢物循環利用……

  新發展理念成為行動自覺

  生態長江的歸來,不僅是美麗中國的生態巨變,也是基層幹部群眾發展理念的嬗變。

  湖北省宜昌市艾家鎮,曾是遠近聞名的化工小鎮。2016年底,擁有47年歷史的田田化工廠正式停産。

  當地産業轉型快馬加鞭。沒了污染企業,艾家鎮依山傍江的生態優勢逐漸顯現,通過挖掘長江古縴道等文旅資源,周末和節假日村裏農家民宿常常一房難求。

  嘗到了旅游業的甜頭,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投身其中,不少外出務工的村民也開始回流。“現在環境變好了,對艾家鎮的發展大有好處,對我們的子孫後代來説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艾家鎮居民張春梅説。

  宜賓,“萬里長江第一城”。岷江和金沙江在此交匯,長江始稱“長江”。

  站在三江口向北眺望,5公里內曾是宜賓沿江工業區,沿線化工、熱電、水泥、造紙等工業企業多。

  近些年,宜賓投入近60億元專項資金,對沿江企業進行搬遷或關停,招引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等180多家成長型企業落戶,支柱産業從過去的白酒與煤炭“一黑一白”,轉向綠色新能源和數字經濟新藍海“一綠一藍”。

  今天,宜賓長江岸邊,昔日廠房變身長江公園,水清魚躍、人來人往,新興産業動力澎湃,見證着新發展理念帶給長江的新活力。

  長三角一體化“龍頭”騰飛,長江中游城市群“龍身”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龍尾”舞動。統籌生産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踐行新發展理念、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成為沿江各地的行動自覺,也顯著提升了三大城市群的集聚程度和承載能力,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幹,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新時代的長江之歌已然奏響!

  (參與記者:徐海波 田中全 胡旭 盧宥伊 董雪 水金辰)

  (《瞭望》2023年第31期 )

編輯: 劉文靜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