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凱德讓世界看見 | 共遇一場夏日的山雨

山脈阻隔了一切&&,大巴車驟轉急剎,

遠不可及的煙雨青山慢慢接近,變得清晰,逐漸可觸,

當青綠色的江水搶奪我們的視線時,

落地感才猛然襲入大腦,

鞍子鎮小學,就要到了。

造山運動賦予彭水青山層巒疊嶂,

烏江與鬱江源源不斷地打磨着輪廓,

但只有造物主的力量是往往不夠的,

於是生命的能量蓬勃在彭水大地,萬木叢生。

江南煙雨的細膩柔美和三苗大地的奇雄險峻交融纏繞,

正如期待着與童真的相遇,

又對未知充滿着迷茫的矛盾心情交織在我們心頭,

這樣矛盾的心情何時消失早已記不清楚,

情緒難以捕捉的特點總是在回憶中才會被發覺,

不過幸好,還有文字記錄着一切。

現在也將這些分享給你。

第一次

是開始,是結束,

是故事的注腳,是故事本身。

每個人的記事簿都會為

“第一次”留下位置,我們也不例外。

天津大學學生楊宗文琪

  01 “小朋友帶領下的文化傳承

  今天我們組和西建大的同學們合作完成了上午的支教課程,我們兩個高校的同學們與鞍子鎮小學四年級的小朋友們一起進行了“小小建築師”與“環保小課堂”兩堂課的學習。大家和小朋友們圍坐在一起,課堂氛圍輕鬆活潑,小朋友運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拼接自己手裏的樂高,分別創造出不同的建築模型。短暫休息後,我們與鞍子鎮小學的小朋友們一起進行了苗歌苗舞的學習,大家積極參與到當地苗歌苗舞的學習中,並在這一過程中了解到當地苗族的生活方式及習俗。

  今天的活動讓作為建築學子的我們利用我們自己的力量帶領小朋友們去探索建築,傳遞建築之美。同時在小朋友的帶領下學習苗歌苗舞又讓我們切實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體會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楊宗文琪

天津大學學生王瀚

  02 “仿佛時間回到了以前”

  第一次去苗寨,接觸苗族的小朋友。小朋友一開始有點靦腆,但是慢慢放開了,還是很簡單純粹。校園裏景色很美,大山靠着操場,孩子們朗朗的歌聲,大人友善的微笑,確實能感受到這個地方與民族的熱情。 苗族古歌的老師,高亢的歌聲,仿佛時間回到了以前。在苦難中遷徙的民族,但是歌聲能聽出他們的苦中作樂。現在日子過得好了,也是能憶苦思甜,希望能把他們民族的民俗文化傳承下去。——王瀚

天津大學學生馮佳藝

  03 “我的記憶永遠為她留着位置”

  重慶這個城市的有趣聽聞已久,但是重慶附近的彭水卻是第一次聽説。最近兩天走進了彭水,了解了苗族的文化,歷史,醫學等等,了解了蚩尤的傳奇故事,參觀了鞍子苗寨等苗族傳統建築,對苗族這個少數民族從陌生到漸漸熟悉。

  到鞍子小學支教,向孩子們科普建築小知識,跟着村民、老師和孩子們學習苗歌和苗舞,被孩子們的純真質樸和村民的熱情打動。同時也感嘆孩子們上學的不容易,有些小孩子甚至需要花兩三個小時從家裏步行到學校來。

  深入大山裏的小鄉村,感謝鄉村振興建設成果斐然,極大改善了村民的住房和生活設施,但是不可否認,村子裏依然有許多需要建設的地方。如今大城市越來越繁華,人的娛樂活動場所越來越豐富,但是村子裏的人們是缺少這類場所的,村裏的建築大多只滿足了使用功能,但是從生活品質的角度來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希望在未來能用專業知識為鄉村建設貢獻一份力發一份光。——馮佳藝

  觸動

  蝴蝶只是輕輕扇動翅膀

  心靈的大山便迎來了震動

  

天津大學學生范凡

  01 “她有一雙星星一樣明亮的眼睛”

  今天去到了彭水鞍子鎮小學校,在這裡給孩子們上了兩堂課。

  小學校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進到教室裏面的時候,一張張純稚可愛的臉回過頭來,眼睛都亮晶晶的。當説到小朋友們來選老師時,一個穿黃色條紋衣服的小朋友緊緊抱住了我。她叫倩穎。

  倩穎有點內向,但是不失活潑。説到她心目中想要的房子,她説“是個正方形的,前面有很大的院壩,可以種花。我們生活在那裏。”很簡單的回答,但這就是小朋友心中想要的建築。

  拿到紙筆,要把房子畫下來。她有點緊張,遲遲不會下筆,我便鼓勵她説隨便畫,想畫什麼畫什麼便是。於是她畫了一個方型的房子,有一個門、煙囪和坡屋頂,坡屋頂上還有方格的瓦片。她又畫了一個小花園,我幫她畫了花朵在裏面。後面我們用樂高積木幫她把房子搭了出來。她懵懂又認真,眼睛亮晶晶地拿着樂高房子問我們可不可以把她帶回家。她寶貝似的把積木盒子放在了袋子裏,小小的人提了大大的袋子向教室外面走出去。

  一堂小小的課,如果可以為小朋友帶來建築的概念、發掘他們內心對建築的熱愛,那是令我們最快樂不過的了。

  倩穎每天早上要步行兩小時從家到學校,下午再步行兩小時從學校到家。鄉村振興與支教仍然需要,無數個小倩穎眼裏的光需要我們去守護。凱德小小建築師項目是一次很好的實踐,希望在今後可以讓更多的鄉村的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從大山中走出去,走向更廣闊的人生。——范凡

  02 “仿佛生命摁了重播鍵”

  

天津大學學生段泓如

  曾經總被這樣訓話:“我小時候天天翻過好幾個山頭去上學,你現在這樣的條件更要好好學習”,長輩們總是用他們的早已蒙塵的過去逼問着我常常懈怠的向學之心,可是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少年,這樣困難的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我沒理由再靠着他們的話語憂心忡忡地回望過去。

  今天活動在鞍子鎮小學,用樂高做教具為他們搭建色彩繽紛的小模型,玩這樣的小玩具是我在他們一樣大年紀的平常。但離開學校的時候,看見一個學生手裏緊緊地攥着搭好的樂高,似乎這件東西、這樣的經歷比我認為的對他們而言更不平常。

  於我不平常的是,在坐巴士離開學校有一段距離的路上,還看見他們零零散散地邁着自己小小的步伐,駕輕就熟地沿山路向自己的家走去。就像是長輩的過去在我面前按下了重播鍵,可是這無非是他們每天上學最平常的事之一。

  我們的平常,他們的平常,為彼此帶來了不平常。可能他們求學的機會有限,可能他們只有很少的人能真正走出群山。那麼我們更應該聚焦在我們現在所能做的,為他們提供在本地求學時感受更有質量的生活環境的可能性場所,讓他們在山中的這一角,感受到外界生活的多種可能。——段泓如

  烏托邦

  支教的一切構造起一座城堡

  容納着我們這群成年人

  做“烏托邦”式的美夢

天津大學學生鄭澤祺

  01 “記憶深處永遠為他留着位置”

  談談鎮裏的孩子,水汽氤氳的彭水秘境為孩子們的成長提供了不可比擬的優越條件,今天見到的小孩子簡直是天使,又乖又可愛,課堂上走到他們附近,他們會奶聲奶氣地喊:“大哥哥,幫我畫一下。”被人喊老師,被這麼多小孩子需要,真的很令我開心。尤其是當我帶的小孩子。他會因為跟不上大家的進度抹眼淚,也會在拍照時看著自己的“傑作”鼓起小肉臉在鏡頭前露出靦腆的微笑。貼在他身邊教學的時候,看著他的小手,慢慢地畫出一條一條色彩斑斕的線,簡直心都化了。

  喜歡課間休息,小孩卉動的朝氣活躍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而我是他們躍動青春的見證者。

  只是今天一轉頭,迎上一位小孩靦腆的目光,眼神裏掩飾不住想與我説話的渴望,我忍不住開口打破了沉默。

  “怎麼了?”

  “大哥哥,你今天什麼時候走啊?可以再多呆一天陪我拼積木嗎?”

  於是二十一歲的我短暫地成為了這個孩子童年的參與者。 "拼積木"不會永遠保存在孩子們的記憶裏,但我的記憶永遠為它留着位置。——鄭澤祺

  02 “共遇一場夏日的山雨”

  

天津大學學生朱祥楠

  前往鞍子的路上,望著車窗外霧雨瀰漫的群山與烏江。“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走進教室,一時恍惚,仿佛記憶中似曾相識。不知為何,疏離感已消去了大半。

  小朋友們稚嫩的熱情更是深深感染了我。當他們拿起紙筆,在大朋友們的指導下畫出心中想要的建築,一筆一畫中滿是童稚的認真。

  下一個環節要用樂高積木拼出自己心中的房子,我和范同學一起幫倩穎小朋友拼積木。略顯簡單的“正方形的房子,前面有一個院壩”,卻滿含着孩子對美好生活的淳樸嚮往。我幫她壘上一層層的圍墻,用積木拼起小小的沙發與樓梯。看著小朋友開心的笑臉,天真而認真,眼中閃着亮盈盈的喜悅。

  下午,和小朋友們一起學唱嬌阿依,學跳踩花山。高亢激昂的歌,活潑奔放的舞,仿佛在其中看到了古老民族千年淬煉出的明亮的豁達。

  結束後,倩穎小朋友回過頭,遠遠向我們揮了揮手。我用力揮着手告別,轉身走向大巴車,小朋友轉身走進重重山路——她的家離學校很遠,兩小時的路程。

  我希望大山的孩子們,都能夠被點亮一個光明的未來。我希望這山路十八彎,最終通向的目的地是更美好的明天。

  與鞍子的小朋友們在一起的時間很短暫,但很難忘。就像夏日的山雨一樣,倏爾雨止後,百花百草,更加明媚。——朱祥楠

編輯:江茜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