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數字化轉型賦能三次産業
2023年05月24日 11:25 來源: 經濟參考報

  從東北黑土地上的智能插秧機讓辛苦勞作的老農人直起腰桿,到西南山城重慶的鋼企脫胎換骨長出“産業大腦”和“智能身軀”,再到華東魅力之城杭州的即時零售激活了眾多小商小店……近年來,在政策激勵和市場推動下,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飛速發展,全面覆蓋第一、二、三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不斷提升,激活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經濟潛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黑龍江:智能農機讓老農人“直起腰桿”

  隨着氣溫逐漸回升,一幅忙碌的春耕圖景在東北黑土地上鋪展開來。在黑龍江省的廣闊大地上,日頭下揮汗忙碌的農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穿行沃野的一排排智能化機械。在它們所到之處,一排排約15厘米高的嫩綠秧苗排列出整齊劃一的陣列。

  在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的北大荒集團紅衛農場有限公司智慧農業先行示範區內,廣闊水田中的31&智能插秧機隨着現場總指揮指令一齊發動。它們在7&無人駕駛插秧機的帶領下,以“雁陣”勻速前進,把一株株水稻秧苗均勻地插進稻田。

  這是近日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首屆“插秧節”的開幕場景。建三江分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插秧機加裝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以精準實現農機自主規劃路徑、自主作業以及無人農機集群協同作業等功能,把更多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咱們現在使用的國産無人駕駛插秧機具有寬窄行變量施肥功能。與無人駕駛技術相結合後,它的株距、行距都要比人工駕駛插秧機的作業效果更整齊,行間距基本一致,幾乎沒有缺苗、斷空的情況。”紅衛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總經理李岩説,這些無人駕駛插秧機能夠持續保持高標準作業,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産出率。

  

5月7日,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的智能插秧機正在作業。受訪單位供圖

  據介紹,目前紅衛農場有限公司已有699&高性能插秧機實現了無人駕駛,每個生産季可節約人工成本200余萬元。此次“插秧節”不僅展示了當地智慧農業的先進技術,也為正在進行的插秧工作定好了“適、密、淺、正、直、勻、滿、扶”8字標準。

  “這無人駕駛插秧機厲害,我們管理區插秧高手也沒它插得好,今天我特意帶着我們技術人員來學習。”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區主任何勇説,他們計劃把全管理區90%的插秧機改為無人駕駛插秧機,有信心比去年至少提前3天完成插秧任務。

  除了提高插秧質量、降低作業成本,農業數字化技術還可以顯著緩解春耕中存在的人力不足等難題,讓曾經面朝黑土的老農人直起腰桿,體驗現代化的勞動。

  “以前覺得種地太累了,現在隨着機械力量一年比一年強大,我看到了農業的希望。”在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有限公司,種植戶周德華正在幫助插秧機操作手擺放秧盤。50歲的周德華説,2012年他曾想要放棄種地,如今他不僅從150畝地擴種到400畝,還成了當地示範戶,一年收入近20萬元。

  “從育苗、插秧到耕種,‘下地幹活’的概念變得完全不一樣了。農場統一進行農資配備、農時管理、技術推廣和秋糧收購,我們種植戶心裏更有底氣,端牢中國飯碗也更有信心。”周德華説。

  翻開七星農場的《萬畝無人農場示範區建設方案》,智能排灌系統、天空地一體化遙感系統、智慧農場管理系統……農場墾區利用規模化、産業化、組織化優勢,通過“大集團帶動大基地,大糧商帶動大糧倉”實現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産管理,從而使大型農機和智慧管理系統有了用武之地,農業生産充滿科技范兒和未來感。

  如今,建三江形成了國內最大的農業機械群,插秧機配套北斗導航系統11655&套,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9.8%以上,農業智能化作業水平達到20%以上。從人扛牛拉“六隻腳”,到“四隻腳”的拖拉機,再到不用下田的無人化智能操作,曾經的“揮汗如雨”變為“指尖輕動”。

  在北大荒集團軍川農場有限公司的一處水田作業現場,7架各載着100斤液態返青肥的植保無人機正在水田上空按照導航設定路線前進,進行施肥工作。操作員只需輕觸手機,不一會兒,液態返青肥就能覆蓋這裡105畝的田地。

  “我們在插秧後三到五天內施用液態返青肥,促進水稻快速返青、促進低位有效分蘗生長,進一步提升水稻單産。”軍川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總經理陳龍説。

  電動機械代替人工撒種、無人機打藥代替背壺灑藥,高速側深施肥有了導航系統……通過數字化技術,為解決中國人溫飽問題作出巨大貢獻的北大荒,揮別了“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着冰凍饃,雪花湯就飯”的艱辛歲月,見證了科技發展最快、農業成果最多、職工最受益的新時代,數字化技術正在這裡的黑土地上紮下根係,孕育着未來農業的方向。(記者 陳聰 楊軒 哈爾濱報道)

  山城工業“數字變身”:“産業腦”“智能軀”“數據血”

  近年來,作為重要工業基地的重慶,力促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傳統工業,企業紛紛部署應用雲服務等數字化技術,加快實施數字化轉型。從行業龍頭企業,到海量的中小企業;從傳統鋼鐵、化工等領域,到前沿通信技術行業……如今,山城工業開啟“數字變身”,智能製造持續為工業經濟賦能助力。

  在不少人印象中,鋼鐵廠高溫、高危,且産能落後。不過,隨着鋼鐵企業數字化轉型,上述刻板印象正悄然褪去。在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雙高棒産線生産車間,昔日人頭攢動、環境臟亂的工作場景不復再現,取而代之的是“一條生産線、一個操作室”遠程集中控制。只見高清屏幕不停地跳動着實時生産數據,工作人員不僅可遠程掌握生産情況,還能利用測溫取樣機器人等替代人工完成有毒有害、高風險、重復性工作。

  重慶鋼鐵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推進數字化轉型,近年來重鋼上線了經營管控智慧&&系統,這一“産業大腦”融合了經營管理、製造運行等業務需求,實現了運行狀態實時監測等功能。

  有了“産業大腦”,還要有“智能身軀”。重慶鋼鐵還圍繞多個生産經營環節,積極接入、覆蓋多樣的應用場景,部署應用機器人等先進設備及技術,力促數字化技術嵌入生産全鏈條。迄今為止,已累計上線運行30多個智能製造項目,每年帶來直接經濟效益1800余萬元。

  重慶鋼鐵産成品物流系統日前正式上線,系統通過産成品信息自動錄入、在製品在線流轉等智能化功能,徹底改變了過去存放依賴人力、人工定位位置、産品交叉疊放等效率低下的情況。引入“5G+工業互聯網”,煤料管理也實現了智能化。在智能監測系統上,煤倉內庫存、物料堆放高度等實時數據一目了然,煤倉達到滿倉高度後,系統便自動控制傳送帶停機,無需人工操作,工人從臟亂的環境中解脫出來。

  

圖為重慶鋼鐵一處集中控制室。企業供圖

  像重慶鋼鐵一樣,重慶一大批老牌工業企業加速邁向數字化,依託“數據流”加快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在位於璧山區的重慶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汽車變速器裝配生産線上一派忙碌景象,智能小車穿梭運輸物料,工業機器人揮動手臂協同作業,一台&變速器有序生産下線。同一時間,隱形的“數據流”正持續流轉,成為貫通企業生産經營的“血液流”。

  “我們圍繞企業運營流程,打造數字經營能力,構建了運營全景圖,着力從技術上打通不同系統間的‘數據孤島’,管理模式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該公司副總經理潘凱説,公司實時採集生産線153&設備、超1.2萬個設備傳感器的各類數據,每天産生的數據量超40G;以數據流為牽引,實現對生産管理、質量管理和設備預測性維護等功能的深度分析,生産效率提升30%;還運用智能算法代替傳統人工操作,實現智能圖形化排産、在線視覺防錯等,顯著提高工廠管理效率。

  據介紹,作為變速器行業的龍頭企業,青山工業公司還力促供應鏈協同,通過打破上下游數據傳遞壁壘,建立數據共享機制,並聯合物流打造生態圈産業鏈,有力拉動140多家供應鏈企業邁向“數字化”。“以前與供應商對接主要靠表格表單,現在技術圖紙可直接傳輸到供應商的生産線上,效率大大提升。”潘凱説。

  數字化轉型的持續推進,離不開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的“硬核”支撐。近年來,看準重慶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巨大的數字化轉型需求,眾多工業互聯網企業紛紛在渝落子,一批本土工業互聯網企業也快速興起。迄今已有15家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在渝布局,中移物聯網、忽米網等本地&&也已向眾多製造業企業滲透。

  記者了解到,在政企協同發力下,近年來重慶已累計推動11.3萬家企業“上雲上&&”,累計實施4800余個智能化改造項目,示範項目生産效率提升58.9%。錨定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今年重慶計劃再建10個智能工廠、100個數字化車間,為更多企業插上“數字化翅膀”。(記者 黃興 重慶報道)

  數字電商新發展:“老號”不“老” “小店”不“小”

  在數字化浪潮助推下,近年來服務業數字化不斷向縱深發展,社區小店服務半徑擴大、餐飲及中華老字號向數字化要增量、消費形態更加“即時”。受訪專家認為,服務業數字化不僅豐富了同城生活圈,助力暢通城市經濟“微循環”,線上的流量和訂單也可轉化為實體零售門店實實在在的銷量。

  線下貨架“搬”到網上 服務半徑不斷擴大

  浙江岱山縣是一個海島縣。隨着海島交通越發便利,各類新業態不斷滲入,如今海島小城也在悄然發生着改變。

  51歲的方偉剛,在當地經營日用品店已9年,原本,小店服務的都是周邊的顧客或游客。去年年中,方偉剛開始嘗試觸“網”,在零售&&美團上開通了線上小店。“第一個月50多單,第二個月就有了200多單。如今店門口外賣騎手來往不斷。”

  方偉剛説,線下門店經營多種商品,現在貨架商品一件一件地“搬”到網上。固體酒精、充電器插頭、編織袋等商品,都是海島青年和游客經常下單的商品。

  在岱山縣,像方偉剛一樣的經營者還有許多,他們正在不斷開拓發展新空間。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説,融合線上線下發展的本地零售等,既豐富了本地供給,也為海島線下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商戶拓展了增長空間、拓寬了服務半徑。

  實體店數字化 敢向科技要“增量”

  今年“五一”假期,諸多中華老字號品牌的線下實體店成為游客們的“打卡點”。杭州西湖邊,中華老字號知味觀推出了線下新零售體驗店吸引不少游客。駐足店前,點心師傅在透明的櫥窗中現場製作可口的糕點,店舖的一角,還放置着一台新零售自助機。

  來自廣州的游客徐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和家人已經是第二次來這家店了,嘗了店裏的糕點覺得很清甜,就在新零售自助機上下單了,還給朋友寄了一份。據了解,消費者在自助機下單後就可以直接快遞到家。

  記者了解到,知味觀、樓外樓等浙江老牌餐飲企業很早就布局了預製菜賽道,浙江預製菜行業近些年實現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杭州酒家、奎元館、知味觀、皇飯兒、樓外樓等杭州本土“老字號”品牌均開通外賣業務。其中,憑藉不錯的訂單銷量和口碑,樓外樓、王元興、知味觀成為年輕人線上最喜愛的品牌之一。

  “為了適應年輕消費群體,‘老字號’也要有‘新思維’。”數字經濟智庫首席研究員胡麒牧説,現在年輕群體更願意為獨特體驗、文化認同和精神共鳴感買單,這些老字號不再局限於本地消費或者旅游消費,而是讓更多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購買。

  降低“等待”痛點 提升消費時效

  傳統電商的蓬勃發展為消費者提供了大而全的商品,但“等待”的痛點依然存在。由此,即時消費成為服務業發展的新亮點。

  旅游出門在外,急需的日用品和母嬰産品即時消費、更快送達;在戶外露營,想喝一杯奶茶或咖啡,或是中午點份大餐,外賣也成為很多出行人的首選……今年“五一”小長假,便利的即時零售服務讓行李“變輕”,也可以高效解決諸多突發問題。

  

一名騎手正在公園門口送外賣。受訪者供圖

  餓了麼提供的數據顯示,從送單地點看,公園、露營地等適合踏青的場所外賣量有明顯增長,在杭州,近一個月露營相關地點的外賣量環比增長達到20%。

  據介紹,即時零售比網購快很多,一般在15分鐘至60分鐘內即可完成整個消費流程。此外,越來越多的實體小店正在擁抱數字化。餓了麼方面介紹,以杭州為例,目前杭州所有上線該&&的門店中,非連鎖的小店佔比近五成,包含城市小連鎖在內的門店佔比超過八成。數字化融合後,即時零售激活了眾多小微商戶,豐富了同城生活圈,助力暢通城市經濟“微循環”。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認為,即時零售是一種很好的零售模式創新,不是單純依靠線上的流量,而是通過對現有線下資源的整合,使得&&和線下零售商的合作形成一種1+1>2的能力,從而帶來供給側效率的提升和價值的挖掘。

  多家機構預測,未來數年,我國即時零售新業態市場規模將會達到萬億元量級。艾瑞諮詢預測2025年我國即時零售規模約為1.2萬億元。(記者 張璇 杭州報道)

編輯: 王龍博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964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