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全國政協委員劉小康:推動科研資源配置更加均衡
2023年02月13日 08:50 來源: 重慶日報

 

劉小康(右)帶着學生做科研。(受訪者供圖)

  最精密的“尺子”測得有多準?全國政協委員、重慶理工大學副校長劉小康帶領的科研團隊給出的答案是:0.06角秒(即360度圓周內任意1度的6萬分之一)!

  “科學界常講,只有測量出來,才能製造出來。”劉小康介紹,高端裝備製造,有賴於高水平的精密測量技術和測量工具。上文中那把“尺子”被稱作納米時柵,是目前全球最精密的測量工具。

  2002年,因為導師的一句“國家需要這個技術”,劉小康在碩士畢業之際放棄了高薪工作,一頭扎進納米時柵技術的研究。“人才,首先是國家的人才,要響應國家的需要。”劉小康説,不能僅僅追求自己的“小康”。

  十年磨一“尺”。為了“磨”出這把“尺子”,劉小康付出了約二十年。最終,劉小康帶領團隊掌握了精密位移測量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産權,解決了高端製造裝備的高精度位置檢測難題,實現了我國精密位移測量技術及器件自主可控,該技術成果入選了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和“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

  全國政協委員這個新身份,對劉小康來説既光榮又陌生。最近,他下了不少功夫提升自己作為政協委員的履職能力。“不管是做科研,還是參政議政,都是為國家做貢獻,很有意義。”劉小康説,他希望借助委員身份,在教育、科研、人才等方面,把對國家有價值的意見建議帶到全國兩會。

  為了即將到來的全國兩會,劉小康正在認真準備一份關於推動科研資源配置更均衡的提案。他認為,當前西部地區擁有不少優秀的青年人才,但西部地區的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等機構,在國家級科研項目的申報中往往不佔優勢,導致青年人才難以獲得科研資源支持,失去進一步鍛煉成長的機會。

  “沒有人才,就沒有大的項目,就難以進入國家級平台,因此也就沒有大的成果。這幾乎是一個封閉式的內循環。”劉小康説,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樹立“國家級人才首先是國家的人才”這一理念,東西南北中,都應當有國家級人才。

  “這應當從頂層制度設計着手。”劉小康為此提出兩點建議:一是針對面向青年人才和西部的國家級科研項目,要繼續加大科研資源的支持力度;二是在頂層制度層面,探索激勵東西部高校、科研單位聯合申報高層次人才項目,並通過結對申報項目、實施項目,促進人才深度交流,從而進一步均衡人才資源,並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編輯: 陳雨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59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