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鄉村振興|重慶城口:老臘肉産業“再出發” 為鄉村振興增添動力
2023年02月02日 08:33 來源: 新華社

  寒風凜冽,位於重慶最北端的城口縣迎來幾場大雪,莽莽群山銀裝素裹。趙友安走進自家炕房,檢查新一批臘肉的熏制情況。

  “天很冷,但忙起來就熱乎了!”趙友安目前經營着一家老字號臘肉企業,也是重慶的市級非遺“城口老臘肉製作工藝”傳承人。

  在城口,炕臘肉的習俗已傳承數百年。富硒帶上孕育出的高山生態豬,通過“低溫發酵、高炕慢火”的特色製作工藝加工,造就了城口老臘肉的獨特風味。但由於交通不便,它一度“藏在深山人未識”。

  1月4日,在重慶市城口縣修齊鎮趙孝春野生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工人在碼放熏制好的臘味。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趙友安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初,他的父親趙孝春在河邊開酒坊,用酒糟養豬。“1994年生豬價格大跌,幾百頭豬賣不出去,只能腌成臘肉。我和父親把臘肉拉去萬州賣,沒想到竟掙了7萬多元,這才意識到臘肉是個致富法寶。”趙友安説。

  後來,城口老臘肉的名氣逐漸打響,趙孝春的生意也越做越紅火,在他的帶動下,不少人開始賣臘肉。近年來,城口縣全力促進這一特色産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其生産規模、經濟價值和品牌影響。

  在城口縣厚坪鄉,鄉黨委書記曾棱説:“鄉里養生豬的農戶很多,我們鼓勵大家通過做臘肉提高生豬附加值,現已建起5個非遺工坊、10個傳統炕房,還與龍頭企業簽訂合同打開了銷路。”

  城口縣厚坪鄉紅色村村民何宜香經營着一家臘肉工坊,2022年收入50多萬元。何宜香計劃着,今年把自家的種豬借給脫貧戶和低保戶,等生下小豬崽再還她一頭作為“利息”。她説:“種苞谷賣不了幾個錢,但用苞谷喂成優質土豬,既可以做臘肉,也可以賣給企業,收入就高多了。”

  1月4日,在重慶市城口縣厚坪鄉紅色村,村民何宜香(左)向前來購買臘肉的消費者介紹正在熏制的臘肉産品。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過去,困擾城口老臘肉“出山”的最大障礙是交通。為提升臘肉知名度,趙孝春父子曾到全國各地參加展銷會。趙友安記得,那時從城口到廣州要坐整整一週的綠皮火車,下車時父親的腳腫得老高,走不了路。

  隨着城開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物流運輸短板不斷補齊,臘肉搭上了互聯網電商的快車,流向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餐桌。遠在北京、上海的客人給何宜香發微信:“老臘肉吃起來很香。”指着炕房上滿滿的臘肉,何宜香笑着説:“這是真正的高山土豬肉,平時都喂苞谷、紅苕,味道肯定有保障!”

  為適應消費者的多樣需求,“黑科技”也開始應用於老臘肉産業。“消費者選中一頭豬並認購後,可以實時監測它的生長過程以及飲食和環境等情況,買得放心、吃得安心。”重慶巴山物語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總經理謝華勤介紹,基於生豬溯源系統,該公司開啟了消費者認購模式,目前已覆蓋100多家農戶。

  目前,城口老臘肉年銷量達8000噸,年産值達8億元,每年帶動1.5萬餘農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建設城口老臘肉快檢中心,進一步完善生豬溯源系統,提升屠宰加工和冷鏈配送能力,助推老臘肉産業‘再出發’,為鄉村振興增添動力。”城口縣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付星基説。(記者周思宇)

編輯: 李海嵐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2112932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