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家吸引和集聚人才&&”“促進科技、産業、金融、人才良性循環”“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人才”成為熱詞。聚焦重點發揮優勢廣聚英才,讓更多人才和城市相互成就,成為眾人期許。
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和有關專家,熱議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為進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出點子、提建議、謀思路。
訪談嘉賓:
市人大代表,中電科芯片技術(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王穎
市人大代表,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教授 王延江
市政協委員,重慶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劉小康
市政協委員,重慶醫科大學檢驗醫學院副院長、感染性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陳娟
市政協委員,西部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重慶)有限公司總經理 褚文博
重慶郵電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高新波
加快建設戰略人才力量,着力強化科技創新“硬核”支撐
加快建設戰略人才力量,着力強化科技創新“硬核”支撐
記者: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重慶集聚科技創新人才有哪些舉措?如何加快建設戰略人才力量,形成更多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創新成果,為重慶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我市接連&&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引進戰略科技人才“一事一議”實施規則等文件,加強人才工作系統謀劃。在全國率先推出區縣、高校、科研院所、公立醫院、國有企業“5大人才發展指數”,進一步壓實各地各單位抓人才工作責任,打出了一套人才工作“組合拳”。
聚焦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我市還啟動實施百名頂尖人才智匯重慶、百名科技“爆破手”尋訪、百名領航名醫引進“三百”專項,激勵政策能給盡給、應給盡給。同時,實施戰略科技人才負責制,讓科技帥才作用更好發揮。
2020年,我市引進高層次人才高新波擔任重慶郵電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來渝3年,高新波已被重慶厚重的歷史人文和蓬勃的發展態勢深深吸引。高新波説,重慶對人才工作高度重視,新推出的一系列人才政策表明重慶正以最大誠意邀請八方英才匯聚巴渝大地,充分展示了這座城市的愛才之心、引才之切、用才之誠。
建設現代化新重慶,既為人才搭建了廣闊&&,也需要方方面面人才參與。高新波建議,堅持事業留人、待遇留人和服務留人三管齊下,加快建設戰略人才力量,特別是要抓住戰略科技人才這個關鍵少數、領軍人才這個重點群體,把科創&&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政府部門和用人單位協同做好服務保障,賦予人才更多自主權,集聚大批人才在渝創新創業創造。
對此,劉小康深表讚同。同時,他建議加快培養集聚大批青年人才,為建設戰略人才力量提供源頭活水。
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青年科技人才薈萃行動,突出抓好博士後、博士、大學生等重點群體,實施博士後“倍增計劃”,設立博士“直通車”科研項目,&&支持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措施,舉辦重慶市青年科學家專題報告會等,讓更多青年人才引得來、留得住、幹得好。
“重慶把培育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人才越來越有幹勁、有奔頭”。劉小康二十年如一日,從事精密測量的教學和科研,202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劉小康也是從青年人才這個階段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他深知青年人才的不易,建議要給予年輕人更多的信任、更有力的支持,實實在在地為他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才安身安心安業。
如今,作為重慶英才·優秀科學家的劉小康,特別重視團隊的青年化,樂此不疲地帶領着青年教師和研究生深耕科研,以“時間測量空間”開發時柵技術,實現了我國精密位移測量技術及器件的自主可控,成功與央企合作並落地轉化,團隊中4人也相繼成長為省部級人才。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納米時柵在北京亮相“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
緊扣産業集群聚才用才,着力以人才鏈激活産業鏈創新鏈
記者: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明確提出實施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行動,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製造業兩大萬億級産業集群,打造特色産業集群,培育未來産業集群,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今年全市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把推動産業集群發展擺到突出位置。請問如何以更大力度推動産才融合,實現以産聚才、以才興産?
圍繞人才強鏈,我市發布了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人才需求指導目錄(2023—2025),細分預測汽車、電子等産業人才需求。繪製高層次人才圖譜,入庫28萬人,為産業鏈提供引才服務。&&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人才政策,重慶英才計劃單列指標支持軟體人才,累計新增從業人員5萬餘人,總量超26萬人。&&支持大數據智能化産業人才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數字人才總量超80萬人。
圍繞人才強企,我市對長安汽車、聯合微電子中心等領軍企業實行“一企一策”人才政策支持。實施製造業“百千萬”人才培養行動、新時代渝商培養計劃,大力培育産業領軍人才、創新研發人才、技術技能人才,不斷壯大民營企業家隊伍。
“重慶産才融合發展政策務實、舉措聚焦,有很強的前瞻性和針對性,促進了産業與人才的‘雙向奔赴’。”褚文博説,目前,重慶呈現出人才與城市共同成長、相互成就的美好畫面。
褚文博的觀點,引起了王穎的共鳴,“重慶積極組織包括中電科芯片技術(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科芯片)在內的多家集成電路企業聯合開展海內外半導體博士精英挑戰賽,通過以賽引才,幫助企業迅速發現了人才、集聚了人才。”
西部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於2022年4月正式落地重慶,得益於市區兩級人才政策疊加,目前已集聚一批具有前沿攻關技術能力和應用研發經驗的高度産業化核心團隊。電科芯片建成了先進的集成電路生産線,專業人才也加速成長,目前正啟動國內領先的模擬集成電路特色工藝線建設。
圍繞加快集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製造業兩大萬億級産業集群人才,褚文博和王穎各抒己見。
褚文博建議加大對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行業“高尖精缺”人才的培育、引進力度,通過重點突破、聯合攻堅等方式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同時,強化行業人才資源協同,採取市場化方式面向海內外以才引才、以會聚才,構建“領銜科學家+重大&&”的創新團隊建設機制,推動行業和企業發展。
王穎建議加快建設一批軟體人才創新創業孵化&&、實習實訓基地、公共服務&&。同時,持續強化政策引導和服務保障,對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有突出貢獻的企業予以一定獎勵,以各類資源要素、政策要素的不斷匯聚,助推企業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加快培養集聚卓越工程師,着力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
記者:今年全市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奮力抓好以製造業為重點的産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這離不開大批工程技術人才投身産業發展。請問重慶在培養集聚卓越工程師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如何進一步調動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加快打造一支具有突出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
2022年,我市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集聚行動,率先形成“6+5+4”的系統化、規模化培養支持體系,“6”即啟動育苗、起航、賦能、攀登、海聚、傳承等6個專項,構建從在校生到退休工程師的全周期引育體系;“5”即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實踐基地、協同創新中心,舉辦卓越工程師大賽、組建工程師聯合體等5方面,構建全方位的幹事創業&&載體;“4”即推進資格認證、動態發布支持清單、滾動推出示範項目、選樹先進典型等4方面,形成全鏈條的支持舉措,每年引育儲備卓越工程師1萬名。
高新波認為,重慶大力培養集聚卓越工程師,契合重慶以製造業為重點的産業布局,走在了全國前列。
為吸引廣大卓越工程師關注重慶、加盟重慶,2022年我市舉辦全國首個卓越工程師大賽,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製造業、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布項目638個,吸引海內外469個工程師團隊揭榜、參賽,産生熱烈反響。首次發布建設、規劃等工程領域境外職業資格證書認可清單,工程師國際資格互認取得新進展。目前,全市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超35萬名,其中高級工程師超5萬名。
在高新波看來,這些舉措有的是解決“燃眉之急”,有的是長遠之策,對重慶打造一支具有突出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具有牽引作用。
“目前,電科芯片正與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試點單位重慶大學開展校企合作,採取工學交替模式,培養企業急需緊缺工程技術人才。”王穎説。
對於如何進一步壯大卓越工程師隊伍,王穎建議,要強化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大力支持企業參與高校工程專業學生培養,鼓勵校企建立聯合創新中心,聯合開展工程技術難題攻關,提升工程人才培養的社會契合度。
高新波建議,一方面,要加大對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資源要素投入,推動高校工程專業教學人才和企業工程技術人才雙向交流,提升培養實效;強化繼續教育和社會培訓,讓工程師不斷充電,幫助他們從優秀走向卓越。另一方面,持續優化卓越工程師政策體系,強化與國際工程人才評價接軌,讓海內外工程師在重慶找到用武之地、大展其才,在服務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中彰顯人才擔當、作出重慶貢獻。
不斷壯大衞生健康人才隊伍,着力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
記者: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重慶行動,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讓健康服務更加公平可及。請問我市衞生健康人才工作基礎如何?如何進一步壯大衞生健康人才隊伍,更好地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
作為衞生健康領域的代表委員,王延江和陳娟對衞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格外關注。
近年來,我市率先&&加強公共衞生人才隊伍建設20條措施,制定重慶市“十四五”衞生健康人才發展專項規劃,推出醫學科技創新引領衞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對衞生健康人才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建立國家、市、區縣、基層四級人才培育體系,加大人才引進和自主培養力度;開展公立醫院人員總量管理改革試點,有效緩解人才引進缺編缺崗問題;制定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及配套文件,有力增強衞生健康人才獲得感;布局建設創新&&,國家兒童區域(西南)醫療中心落戶重慶。
王延江、陳娟欣喜地看到,重慶衞生健康人才的政策越來越好、&&越來越高、機會越來越多。廣大人才在投身疫情防控大戰大考、開展醫學科研攻關、守護人民生命健康方面也作出了積極貢獻。
陳娟介紹,在人才強市戰略帶動引領下,重慶醫科大學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3年引進各類人才140人,新增省部級以上人才270人次,涌現出系列創新成果。作為重慶英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陳娟對重慶推行的人才項目經費“包乾制”,由領銜專家“自主選題、自主立項、自主過程管理、自主結題”這一改革舉措豎起了大拇指。據悉,“包乾制”2批立項789個,帶動近萬人參與研發,引導社會資金投入6.8億元。
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廣開進賢之路,充分發揮人才作用至關重要。王延江建議,以此為契機,帶動各級醫療機構&&提能造峰,形成對人才的強大吸附力競爭力。他説,重慶醫療衞生資源豐富,以陸軍軍醫大學為代表的軍隊院校和醫療機構在人才培養引進上也承擔着重要角色,近年來自主培養和引進了一批以院士為代表的高端醫學人才。要推動軍地醫療資源共建共享、人才共引共育,切實把重慶醫療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集聚優勢。
陳娟建議,注重引培醫學高峰人才,也注重成建制引進創新人才團隊。堅持高端人才集聚與生命健康科研攻關同頻共振,人才團隊集聚與學科建設協同協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推動醫療人才資源下沉,提升重大疾病和疑難疾病的診療水平,進一步夯實建設現代化新重慶的健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