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18個小時!一輛長安汽車“從無到有”
2022年08月15日 07:18 來源: 重慶日報

  

8月11日,長安汽車兩江工廠總裝二車間,完成涂裝等工序的整車在這裡進行最終的外觀檢測後正式下線。

  

1、8月10日上午,衝壓車間的工人正在運輸引擎蓋板料。

  2、8月10日,衝壓車間的工人通過總控&監控全自動衝壓機作業。

  3、8月10日,衝壓車間的工人正在運輸衝壓成型的引擎蓋板。

  4、8月10日,焊接車間的機械臂正在進行車身焊接作業。

  5、8月10日,焊接車間的工人在裝配線將引擎蓋板安裝到車身上。

  6、8月11日,總裝車間的工人正在安裝輪胎

  7、8月11日,總裝車間的一輛整車已完成涂裝等工序。

  一輛汽車有上萬個零件,在主機廠的生産要經歷衝壓、焊接、涂裝、總裝四大製造工藝,流程極其複雜。不少人很好奇,生産一輛這樣的汽車,到底需要多長時間?

  最快僅需18個小時!

  這是長安汽車給出的答案。目前,長安汽車的工廠智能化水平已處於國內領先。

  這些製造工藝流程是怎樣運作的?記者來到了長安汽車兩江工廠實地探訪。

  上午10點 還是一堆車身板料

  8月10日上午10點,記者步入兩江工廠衝壓二車間。

  左手邊的立體倉庫裏,一張張車身板料整齊堆放着,不久之後,它們就將被衝壓成型,成為一輛汽車的車身外殼。

  離倉庫不遠處的衝壓線上,國內最先進的5&高速全自動衝壓機,正以每分鐘15次的節奏不停運轉。一張板料從線首輸入後,上到對中&,一隻智能“光電眼”會主動對其進行準確定位,然後將其送到衝壓模具“嘴”裏,拉延、切邊、整形、衝孔、翻邊……一頓操作下來,一塊車身零部件就成型了。

  令人驚異的是,這整個過程都是全自動化,各種機器完美配合,有條不紊地自主運轉着。

  來到衝壓線的另一頭,記者終於看到了一個生産人員的身影,他正獨自站在自動化總控&旁,盯着屏幕上數十個畫面,上面顯示着各個關鍵生産環節的情況。

  衝壓二車間高級經理張闔禮介紹,該車間可以生産91個汽車零件品種,“我們什麼時候生産哪一種零件,用哪一種原料和衝壓模具,衝壓的流程的設置,全部都是智能化、自動化的,實現了‘一鍵操作’”。

  正説話時,只見剛才的操作員在總控&上按下一個按鈕。生産線旁的紅燈亮起,整條衝壓線安靜下來,暫停運作,開始更換衝壓模具。根據廠裏的生産計劃,這條生産線將調整為生産第二代CS55PLUS引擎蓋板。

  五個長方體的“大傢伙”——CS55PLUS引擎蓋板對應模具,已通過桁架調運到預設位置。操作員再按下一個鍵,所有模具進入衝壓線並安裝鎖定,衝壓線又開始運作起來,整個換模過程不超過3分鐘。要是過去的普通生産線,僅換模這一項,就需要好幾十分鐘時間。

  張闔禮説,衝壓線生産一個車身零部件只需要幾秒鐘,但一般都會提前批量生産大量部件以備用,而後面的焊接、涂裝、總裝則是“一氣呵成”,中間沒有任何停頓,整個流程最快只需要18個小時。

  下午5點 車身成型

  比起衝壓車間厚重、穩定的“氣質”,兩江工廠焊接二車間則如同“機械森林”般豐富和熱鬧。

  “機械森林”由幾百台機械臂組成。它們有的專門負責點焊、弧焊,有的則負責抓取,還有檢測機器人和刻字機等。所有的機械臂都在不停舞動着,焊花按照精確的節奏,一朵接一朵地綻開。

  上午11點,衝壓車間此前生産出來的CS55PLUS引擎蓋板,由無人物流小車送到了焊接二車間。在這裡,一個個車身零部件被焊接、扣合成為稍大一些的模塊,又再次被組合成為機艙、前後地板、底盤……最後,所有的零部件被組裝為一個完整的CS55PLUS白車身。

  焊接二車間高級經理孫建軍介紹,在智能化技術加持下,該車間自動化程度達92%,可實現在一條線上生産四款車型的柔性化生産。同時,該車間擁有藍光自動檢測、激光在線檢測等各種智能化檢測手段,使得焊接精度控制在1.5毫米以內,在同行業處於領先水平。

  當天下午5點,在歷經約6個小時的焊接流程後,CS55PLUS的白車身進入到了涂裝環節。

  涂裝車間除了擁有108台機器人以外,還採用了鏡像車間智能技術,能夠精確定位車輛實時位置,實時顯示停線等信息,並能對車間關鍵質量指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此外,通過物聯網技術,涂裝車間每一個設備的“身體健康”情況也被巨細無遺地監控起來,從而能實現預防性維護、預測性維護。

  由於涂裝涉及漆面烘乾、強冷等環節,耗時一般在8小時左右。

  次日清晨5點 新車下線

  第二天凌晨1點,記者來到汽車生産的最後一個環節——總裝二車間,已經涂裝完成的CS55PLUS車身被送到總裝線上,由夜班繼續接下來的生産。

  比起前幾個工藝環節,總裝車間所展現的智能技術和應用更加有趣且繁多。

  例如,在輪胎安裝環節,記者看到,攝像頭正對輸送帶上所有輪胎的胎皮花紋進行圖像識別,總共20多種不同型號的汽車輪胎被自動區分開,輸送往不同的工區。

  在主胎的安裝工區,工人正在操作一台自動擰緊螺絲的設備,該設備有5個孔軸,可同時擰緊一個輪胎上的5顆螺絲。總裝二車間區域經理郭坤介紹,這&設備上有扭力傳感裝置,可以保證所有螺絲的扭力一致,如果出現扭力差異,生産線將立即報警,進行差錯修正。這樣能保證生産出來的汽車輪胎螺栓連接安全可靠,不會出現松動。

  在車輛儀表&裝配線上,攝像頭對各種易混件全部進行外觀檢測,並掃描零部件上的件號進行匹配,確保零部件安裝萬無一失。

  這樣的智能化應用,在總裝車間隨處可見。而這所有的智能化功能,都被統合在長安汽車工廠的智慧運營平台中。據介紹,目前該工廠96%的設備都實現了聯網,設備和人、系統實現了“彼此對話”。

  基於智能化平台中的現場數據,長安汽車逐步建設起由後端拉動前端的生産模式。

  記者在該廠的智慧運營平台上看到,各種即時生成的生産數據被用於自動排産、實時盤存,並形成精益生産模式。受總裝車間後端需求拉動,該廠衝壓車間實際庫存量低至1.5天,優於合資車廠水平,並使得衝壓車間盈利能力提升大約32.9%,減低運營成本14.1%。

  8月11日清晨5點左右,一輛嶄新的CS55PLUS通過最終檢測環節,正式下線,在18個小時中完成了“從無到有”。

  我市已累計實施4700多個智能化改造項目

  8月10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經信委獲悉,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4700多個,計劃到今年底達到5000個,屆時,我市將有80%以上的規上企業邁入數字化製造階段,60%以上的規上企業邁入“數字化+網絡化”製造階段。

  據了解,自2018年我市&&智能製造實施方案以來,全市企業掀起智能化改造浪潮。除了已累計實施4700多個智能化改造項目,我市還建成734個數字化車間和127個智能工廠,並且正推動建設584個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産業項目。

  記者在藍黛動力傳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企業數字化車間裏,隨處可見繁忙的機器人、飛速運轉的自動化設備;在西南藥業粉針劑智能化制藥車間看到,一排排玻璃藥瓶依次進入循環滾動的生産流水線,通過自動光電掃描、智能稱重檢漏設備,以前最費力的裝箱、打包、碼垛等操作工序,如今都由自動化裝箱碼垛系統來完成;在美心集團生産現場,只見工人按下生産線旁邊的按鈕,一塊塊木板就自動被送上滾動的履帶,數十台機器人揮舞着機械臂,一扇扇精美的木門接連下線。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這樣的智能生産場景,在我市製造業企業已屬常態。這些實施智能化改造後的企業,運營成本平均降低15%以上,生産效率提高10%以上,産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8%以上。

  重慶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教授郭鋼:

  智能化應貫通汽車産業的全過程

  作為國內重要的汽車製造基地,重慶應該如何全方位推動汽車産業智能化發展?重慶日報記者對此專訪了重慶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教授郭鋼。

  郭鋼認為,汽車産業的智能化應貫通汽車産業的全過程,也就是説,除了産品本身的智能化以外,車企還需要推動研發的智能化、生産以及配套的供應鏈管理智能化、市場營銷的智能化。

  在郭鋼看來,上述幾個方面需要應用整體思維、同步推進。例如,通過智能化手段設計高品質的智能汽車,除了要考慮整車到零部件功能、性能和用戶體驗的提升,還要同時面向製造進行設計。在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如何解決整車智能化的四大工藝實現。

  同樣,在智能化生産方面,也要從設計研發的角度考慮,對工藝進行相應的優化。比如衝壓工藝,從過去單機智能化,到如今一條完整生産線的智能化,從而實現衝壓、焊接、涂裝、總裝四大製造工藝的智能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滿足市場競爭和目標用戶消費升級需求。

  “要提升四大工藝的智能化程度,就必須提升設備的智能化。”郭鋼&&,此外,基於數字化的設備互聯互通,也是實現智能化的關鍵環節。

  記者 白麟

  本版圖片由記者張錦輝攝/視覺重慶

編輯: 王龍博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891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