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3200畝“生態衛士”守護70公里庫岸

4月21日,萬州區大周鎮十里濱江長廊,參加研學活動的學生在廊橋上欣賞鬱鬱蔥蔥的中山杉。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愛護長江,就是愛護自己的母親。”

  5月6日,重慶日報記者沿着萬州區大周鎮十里濱江長廊一路前行,沿途的農家樂墻壁上都挂着這樣的綠色標牌,和江岸一排排綠色的中山杉相映成趣。

  近期,長江水位下降,已在江水中“藏身”四五個月的中山杉展露出挺拔的軀幹,新長出的蔥綠葉片隨風招展,一隻只水鳥在林間嬉戲追逐。

  中山杉,正是守護萬州江岸的“生態衛士”。近年來,萬州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在70余公里長的庫岸消落帶上種植了3200畝中山杉,長江的綠色生態底色越發厚重。

  從南京“移民”而來,在萬州落地扎根

  中山杉的老家是與萬州同飲一江水的南京。該樹種由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經過多年試驗選育而成,原本是為了解決鹽鹼地造林問題,為何會在萬州落地扎根呢?

  三峽工程蓄水後,每年有近半年的水位落差期,在萬州長江段形成23.4平方公里消落帶。消落帶的生態修復與治理有着“世界級難題”之稱,在消落帶種林木,林木不但要在貧瘠的土壤裏扎根,每年還要經過四五個月的江水浸泡,這對樹木的生命力是嚴峻考驗。

  萬州區林業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任憑多年來研究消落帶生態修復。2002年,江蘇省通過對口支援送給萬州2萬株中山杉,這種樹根係發達,扎入土層可達3米,縱橫交錯可覆蓋周圍約80平方米的土地,固土效果極好。任憑和他的團隊便試着用中山杉進行消落帶生態修復試驗。

  2009年初,三峽水庫首次試驗性蓄水,他們試着在170米—175米的消落帶種下208株中山杉,第二年成活204株。2012年,他們又把淹沒試驗的區域延伸到165米—175米範圍內,試驗面積擴大到500畝,分佈在萬州城區、新田鎮、瀼渡鎮等地。

  種在新田鎮五溪村的中山杉,讓任憑特別挂心,這裡種的是1.5米高的小苗,蓄水後幾乎全都要被淹沒在水下。那幾個月,任憑經常到種樹的江邊看看,可除了江水什麼也看不見。

  直到第二年3月,他接到一個電話,對方是新田鎮五溪村村主任,“你們去年種的苗子發芽了……”

  任憑和同事們立刻趕到五溪村的江邊,較高處的中山杉已在江水中露出了樹冠,樹梢上的新芽隱約可見。

  “活下來了!”大家不禁激動地抱在一起。

  實驗表明:每年在淹沒4個月的情況下,中山杉表現出較強的耐水性和適水性。從此,萬州區在新田鎮、武陵鎮、瀼渡鎮、溪口鄉、大周鎮、燕山鄉、高峰鎮和百安壩街道等地消落區大力推廣栽植中山杉試驗示範林,目前種植面積已達3200余畝。

  “水中森林”背後的生態司法修復故事

  初夏的大周鎮,沿江消落帶上的數百畝中山杉蔚然成林,游客漫步林間,愜意享受濱江好風光。

  這裡是三峽庫區首個生態修復司法保護示範林,這裡種下的每一棵中山杉,背後都有一個用司法力量保護生態環境的補植復綠故事。

  萬州區法院大周法庭庭長黃華告訴記者,2016年,萬州區法院在大周鎮鋪埡村、五土村的消落帶上試點種植中山杉,作為恢復性司法裁判的執行場地。

  此前,萬州區法院在環境資源審判案件中,採用的是引導被告人就地補植的方式來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但這種方式執行場地分散,後期管護很成問題。

  能不能採取異地統一補植的機制,破解這個難題呢?當時,萬州區林業部門通過中山杉治理消落帶的試點已取得突破,結合消落帶生態修復,萬州區法院將試點所在地選在長江岸線較長、坡度平緩的大周鎮,選擇的樹種就是中山杉。通過引導、鼓勵被告人繳納生態修復費,成片栽種中山杉,同時引進專業林木公司負責樹苗引進、先行栽植、後期管護等,真正發揮司法引領作用,以最嚴密的法治保護長江生態環境。

  隨着中山杉陸續栽種成活成林,這片承載着特殊意義的示範林面積逐漸擴大。截至目前,共有500余名環境違法人員自願繳納生態修復費360萬餘元,在大周鎮的消落帶上栽種了中山杉3萬餘株,面積200余畝,成為三峽庫區長江沿岸的獨特風景。

  2020年底,萬州區法院、區林業局和大周鎮“攜手”,共建長江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司法實踐基地,在大周鎮長江全岸線消落帶上建生態修復林,共同探索“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路徑。

  綠色風景線帶動鄉村游

  每年三峽工程蓄水後,萬州消落帶上的中山杉便會浸泡在水中,葉片泛紅變色,呈現出“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獨特景致。

  大周鎮依託水中彩色森林的美景發展鄉村旅游,名氣也越來越大。目前,全鎮開辦了46家農家樂,近200名年輕人返鄉創業,去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全鎮人均年收入達到18500元。

  大周鎮還依託這片“水中森林”,發展以長江生態保護為主題的研學游。記者在大周鎮採訪時,不時見到研學團隊開展活動。

  來自萬州區中小學實踐學校的帶隊老師陳蜀春告訴記者,大周鎮十里濱江長廊是他們開闢的主要研學路線,每週要帶約600名孩子到此研學,給他們講通過種植中山杉治理消落帶的故事,講萬州如何保護長江的故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萬州區還積極探索生物治理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的消落帶綜合治理,在白鷺灣濕地公園和紅沙磧濱水生態公園,利用工程治理措施修建親水公園,根據長江水位線周期變化修建多功能步道,又通過栽種中山杉、柳樹、鐵線草等耐淹植物進行生物治理,既修復保護自然生態,又形成沿江綠色風景線,帶動鄉村旅游發展。目前,萬州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達到70%。

  長江庫岸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更為越來越多的水鳥提供了棲息場所。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長江萬州段發現水鳥共156種,其中我國特有的有9種,珍稀鳥類有24種,長江兩岸的生態底色更加厚重。

  如今,行走在萬州長江段的江岸,隨處可見一株株中山杉茁壯成長,原本荒蕪的邊坡已成為一道道綠色“走廊”。

  本報首席記者 龍丹梅 實習生 陳佳欣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