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新春走基層】山裏飄來紫蘇香 傳統中藥材如何長成致富“金藥材”?
2022年01月27日 20:53 來源: 新華網

圖為彭水縣保家鎮團堡村村民在收割蘇麻。新華網發(冉林 攝)

  新華網重慶1月27日電(韓夢霖 陳興盛)春節前夕,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黔中道紫蘇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生産車間內,一條自動化的加工生産線正有序運轉,一粒粒紫蘇籽經過自動加工設備的篩選、榨油、灌裝、封蓋等程序,提取成一瓶瓶紫蘇油,準備銷往全國各地。

  蘇麻是傳統中藥材,學名紫蘇,是武陵山脈原生栽培種作物,在彭水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因幼苗葉背和未成熟前籽粒呈紫色,故有“紫蘇麻”之稱。中醫藥應用上具有鎮咳平喘、祛痰、健胃等功用,並且對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顯療效。以前,村民把紫蘇當作配料、佐料種植,種植散戶很多,但是規模比較小。

  李永均是黔中道紫蘇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09年,他返鄉創業,先後成立了黔中道紫蘇專業合作社、彭水縣紫蘇專業技術協會、生物研發公司,在彭水牽頭規模化、産業化發展蘇麻種植。

  在彭水縣蘇麻産業的發展中,科技成為支撐産業發展的強勁動力。李永均&&,一直以來,無論是種子的選育、田間的管理,還是生産加工,他非常注重技術改良和科技研發。

  李永均介紹,黔中道紫蘇種植專業合作社集結了一支來自西南大學、重慶中藥研究院、重慶醫科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等專家教授的研發團隊,致力於紫蘇品種選育及配套技術集成與應用,大幅度提升紫蘇的産量和品質。在種植資源利用、土肥生物技術研發、耕地地力提升、紫蘇品質改善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先後取得專利、版權、標準、商標等知識産權36項。

技術員高海林(右)為種植戶講解紫蘇種植及病蟲害預防知識。新華網發(冉林 攝)

  “比如在選種時首選原生的種植資源,栽種時要一窩一株,必須掐尖,這些我們都形成了一套標準。”李永均説:“在加工的時候,我們也引進了行業先進的技術,能很好地保留維生素、蛋白質以及易揮發的成分,最大限度提升紫蘇油的口感和品相。”

  作為“籽用紫蘇品種選育及配套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完成人,李永均還獲得了2020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據介紹,通過技術改進,不僅有效解決了籽用紫蘇行業品種單産水平不高、蘇籽易落粒、蘇籽及其油産品品質不佳等問題,也極大提升了種植戶的收益,每畝産值由最初400元提升到現在的3000余元。

  通過多年的發展,“彭水蘇麻”已經打造成為一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目錄,2014年彭水紫蘇油獲得了國家地理商標。

圖為成熟的紫蘇籽。新華網發(冉林 攝)

  在專業合作社帶動下,彭水蘇麻産業逐漸“長大”,成為可持續的富民産業。“目前,全縣紫蘇種植面積達2萬餘畝,直接帶動種植農戶3000多戶,戶均增收5000元到6000元,種植面積多的村民可增收上萬元。”李永均説。

  “合作社在漢葭街道、保家鎮、鹿鳴鄉等地都有種植基地,因為蘇麻産業的效益比較好,現在基本上是農戶主動來找我們簽合同種植,我們以保底價9塊收購。”李永均介紹,每年合作社還將營利的一部分按照種植面積二次返利給農戶,比如去年最高營利金能夠返到3塊錢,有些農戶達到11塊錢的收購價格。

  合作社技術負責人梁家洪介紹,“為了打破單一的産品結構,我們不斷加大研發力度,推出了蘇麻搟酥餅、蘇麻麵條、紫蘇醬菜、紫蘇配方油等高附加值産品,實現全産業鏈發展。” 這些産品深受顧客歡迎,主要銷往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石家莊、成都等地。

  “蘇麻種植勞動強度低,種植技術要求不高,管理簡單,很適合農村地區的各類人群種植,特別是勞動力弱的家庭,是一個不錯的增收致富産業。”李永均説,接下來,我們將帶動更多的老百姓參與種植,助推鄉村振興。

  目前,合作社已經建成年産量達30噸的紫蘇油生産線一條,極大提升了加工能力。李永均&&,接下來,他們將繼續加大研發力度,不斷地增加産品價值,做大做強“彭水蘇麻”品牌,研發出更多讓消費者更加喜愛的産品。

黔中道紫蘇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生産車間內,工作人員將紫蘇籽加入機器榨油。新華網發(廖唯 攝)

圖為生産線上自動罐裝紫蘇油。新華網發(廖唯 攝)

黔中道紫蘇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永均在操作生産儀器。新華網發(廖唯 攝)

圖為合作社內的自動化生産線。新華網發(廖唯 攝)

黔中道紫蘇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永均(右)與員工進行技術交流。新華網發(廖唯 攝)

圖為合作社研發的各種蘇麻産品。新華網發(廖唯 攝)

編輯: 張青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30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