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6日,沙坪壩區站西路“勞動者港灣”,環衛工人李碧琼(左)和范亞玲正在此用餐。

一月六日,環衛工人在沙坪壩區站西路“勞動者港灣”休息,這裡面向戶外勞動者提供服務。

1月6日,沙坪壩區站西路“勞動者港灣”,環衛工人李碧琼(右)準備用微波爐熱自帶的午飯。
1月6日中午12點,寒風還有些刺骨,57歲的環衛工人范亞玲走進沙坪壩站西路“勞動者港灣”,從冰箱裏取出了自己的飯盒,嫻熟地放進微波爐里加熱。
室內暖氣很足,范亞玲取下了帽子。“冬天冷,我們長期戶外工作還是扛不住,現在有了‘勞動者港灣’,有暖氣有熱水,累了可以歇個腳。”范亞玲説起去年正式投用的站西路“勞動者港灣”讚不絕口。“我主要打掃天梨路,走過來也很近,附近區域的戶外勞動者都可以共享這座‘港灣’。”
作為市委市政府15件重點民生實事之一,2021年中心城區建成“勞動者港灣”示範點110個,全部完成了目標任務。目前,全市已經建成875座“勞動者港灣”。歲末年初,記者對這一重點民生實事進行了打探。
環衛“老姐妹”拉起了家常
52歲的李碧琼負責站西路的保潔,平常她也來“勞動者港灣”休息。熱完飯菜後,范亞玲與李碧琼這對“老姐妹”拉起了家常。
“我每天5點鐘起床,那個時候天都是黑的,要工作到晚上7點。”范亞玲談起了工作的不易。李碧琼也有類似的感受。
“原來累了、餓了都只能找個路邊地方坐,冬天冷得直哆嗦,夏天汗流浹背,現在有了這個溫馨的‘港灣’,工作舒適了很多。”
范亞玲告訴記者,站西路“勞動者港灣”讓她最滿意的有兩點。一是有了空調,夏天可以歇涼,冬天有暖氣,冬暖夏涼的休息環境緩解了工作的勞累;二是有了微波爐和冰箱,吃飯的問題不再犯愁,每天早上從家裏帶來的飯,可以直接放在冰箱裏,中午用微波爐加熱即可食用。
李碧琼&&讚同,“環衛工人習慣自己帶飯,以前夏天時候,早上帶來的飯菜,到了中午就容易餿,現在再也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面向所有戶外工作者的“港灣”
“今天上午我已經送了十幾單快件了,現在是又累又渴。”在一對環衛“老姐妹”聊家常時,圓通速遞小哥李輝也走了進來。他告訴記者,多虧有了“勞動者港灣”,快遞員可以在此喝口熱水、歇個腳。
從中午12點到下午2點之間,重慶日報記者看到除了環衛工人,陸續有“的哥”“快遞小哥”等戶外工作者進進出出。
有的只接了一杯熱水就轉身離開,有的躺在座椅上閉目養神休息了一會兒再走……
“不僅僅是環衛工人,‘勞動者港灣’是為所有戶外勞動者提供臨時休息的服務場所。”市城市管理局市容處處長舒亮偉告訴記者,“勞動者港灣”中的“勞動者”涵蓋環衛工人、市政維護工人、園林綠化工人、城管執法人員、交巡警、協勤協警、志願者、快遞送餐員、公交出租車駕駛員、建築工、搬運工等戶外工作者;“港灣”是指配置有必要生活服務設備設施,可以提供臨時休息的服務場所。
“勞動者港灣”這樣建
像這樣的“勞動者港灣”,全市已有875座。那麼,它們是怎麼建起來的,記者走訪了市城市管理局市容處。
市城市管理局市容處處長舒亮偉介紹,我市依託垃圾站、公廁及銀行、酒店等其他社會單位辦公場所,結合實際推動“勞動者港灣”建設。
“首先,我們以戶外勞動者實際需求為導向,進一步評估交通情況、輻射範圍、覆蓋勞動者人群等因素,綜合實際情況合理布局。”舒亮偉稱,重點在勞動者集中的商圈、車站、居民聚集區等重要點位開展示範建設。
“其次,建設者要站在勞動者使用角度考慮‘勞動者港灣’設計和功能需求,優化功能分區,完善功能設施設備,規範安裝使用,確保既滿足安全、衞生、消防和應急管理等要求,又方便使用。”舒亮偉説,在充分聽取戶外勞動者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勞動者港灣”配備冰箱、燒水壺、暖水瓶、桌椅、儲物櫃等設施,讓勞動者累了能歇腳、渴了能喝水、飯涼能加熱。
此外,“勞動者港灣”建設所需經費本着“誰建設誰負責”原則承擔。資金主要用於建設、運營、管理、考核、評估等工作。資金可多渠道、多形式募集,除了同級黨政專項財政資金支持外,也鼓勵、提倡企事業、社會團體和愛心人士等捐贈。
管理維護引入志願者機制
採訪中李碧琼説,自己當了13年環衛工,“勞動者港灣”讓她第一次對環衛工這個職業有了“歸屬感”。
“以前也有過類似的休息室,不過它好像不屬於勞動者。”李碧琼介紹説,以前的休息室缺乏精心的管理與維護,有時候環衛工人想去歇個腳卻發現大門緊鎖,夏天去的時候休息室只有一個風扇,轉起來很多灰。
“勞動者港灣”不僅要建好還要管好,要像家一樣溫馨,戶外勞動者才有歸屬感。舒亮偉介紹説,“勞動者港灣”已建立了相應管理制度,避免出現無人照應與維護的問題。
“勞動者港灣”開放時間根據服務對象情況和所在區域情況,採取全時段開放、固定時段開放和分時段定時開放等靈活方式。“不會讓戶外勞動者已經過來了,‘勞動者港灣’大門還關着。”
另一方面,“勞動者港灣”還採取專職、挂職、兼職、招募志願者等方式選聘工作人員,加強設施與設備日常維護與管理,保持其外觀完好、功能正常。
本組圖片由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