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慶市九龍坡區中梁山街道共和村村民們喜氣洋洋,大夥兒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紅大會。在分紅現場,村民“股東”們拿着鮮紅色的集體資産量化份額證,與分紅&賬逐一對賬、逐筆領取……共和村向3000多名村民“股東”兌現了2021年度的村集體收益紅利165.2萬元。
在每年年初舉辦分紅大會,讓群眾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在共和村已是連續15年的慣例。2006年共和村率先在九龍坡區實施農村産權改革,將集體資産收益權量化給全體村民,截至今年村集體經濟組織累計分紅達2300多萬元。
共和村坐落在重慶中梁山腳下,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村裏抓住機會建起竹木廠、磨具加工廠等村辦企業,村集體經濟有了一定的積累。但集體經濟也遇到“成長的煩惱”:村裏不少人覺得集體廠房、門面等資産“看得見”卻“摸不着”,經營決策也不夠公開透明,大夥兒沒有享受到多少發展收益,由此引起不少矛盾。

重慶市九龍坡區中梁山街道共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向村民“股東”們兌現年度分紅資金。(受訪者供圖)
鄉村要發展,集體經濟要做強,收益要共享。在尊重群眾意願的前提下,共和村對集體資産進行清産核資,在明晰“底數賬”的基礎上,按份額量化給全體村民。通過改革,村民不再是集體資産概念上的“主人”,而是實實在在的“股東”,共同參與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和監督。
有了組織基礎,還要找準集體經濟發展的方向。共和村地處城市近郊,搞傳統農業的空間不大。村裏決定抓住城市化機遇,利用村集體積累投資門面、商鋪,搞租賃經濟。“村集體經濟組織缺少專業化經營人才,還要確保集體資産能保值增值,所以發展租賃經營比較穩當。”共和村黨委書記陳帝泉説。
“雖然搞的是看似簡單的房屋租賃,但群眾監督可一點沒缺位。”共和村設置有集體資産監督委員會,由村民“股東”選出的27名委員要定期審查集體經濟組織收支明細賬,還要對集體經濟運行的風險點定期排查,為集體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去年,共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曾打算競購一塊4畝多的商業建設用地,進一步做大租賃經濟規模。“但是我們仔細考察這個項目之後發現,光是購地成本,就要投入近2000萬元。如果算上後期建房、裝修費用,花費更大。這不符合我們穩健發展的要求,最後大家投票否決了這個提議。”共和村集體資産監督委員會主任溫平貴説。
由於運行規範、管理有序,共和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集體資産估值從2006年改革之初的3500多萬元,增長到目前的3億多元。共和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發展先進村、富裕村。
集體有“活錢”,鄉村事好辦。近些年,共和村加大在農村環境整治、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村民健身園、污水處理站等一一建成。“現在村裏變化很大,街道整潔,垃圾也被處理得很乾淨。”共和村村民鐘炳順説,他沒事就愛去村民健身園鍛煉身體,感覺很舒心。
此外,共和村還制定了“村民福利17條”,村民每年除了有固定分紅收入之外,還能享受重大疾病補助、困難大學生扶持等福利,60歲以上老人每年都有1300元生活補助。
“村集體經濟組織越強,村民就越富,集體和群眾成了利益共同體,抱團發展更有了凝聚力。”陳帝泉説。(記者李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