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記者從沙坪壩區了解到,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沙坪壩區體育局聯合社會資本,為區內健身器材辦理“身份證”,使健身設施得到及時維護,為群眾提供安全的運動環境。
當天下午,記者來到沙坪壩區雙碑街道的一處全民健身點看到,各種健身設施上都安裝了一塊鐵牌。“這塊鐵牌就是我們給健身設施辦理的‘身份證’。”沙坪壩區體育局群競科負責人李德華説,通過這張“身份證”,我們能及時掌握健身器材的使用情況,並及時進行器材維修。
隨着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開展,我市各地公共運動場所和健身設施越來越多,而由於一些健身器材安置時間較久,則出現了老化和損壞現象,給群眾日常鍛煉帶來不便。
“為解決這一問題,沙坪壩區通過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同打造了體育場地設施管理維護系統,為區裏的健身器材辦理了‘身份證’。”李德華説,市民掃描健身器材上的二維碼後,不僅能了解器材的使用方法,還能及時向相關單位反饋使用情況。
對此,家住雙碑的市民李春顏可謂深有體會。“前幾天,我發現小區裏腿部按摩器底部的螺絲松動了,就通過掃描二維碼,反映了情況。沒過幾天,就有工作人員來到小區,對按摩器進行了維修。”
事實上,為健身設施辦理“身份證”。只是沙區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為方便市民健身,沙坪壩區體育局聯合社會資本,對區內的嘉陵足球場進行改造,讓其成為符合國際足聯標準的社區球場;該區在社交平台開設專門的賬號,向市民宣傳全民健身的相關知識等。
近年來,沙區體育場地面積持續增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的比例達49.38%。今年,沙坪壩區體育局、沙坪壩區體育運動學校等單位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2017-2020年度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記者 黃琪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