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對話:數字金融風口下如何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實效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魏楓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賈康

哈爾濱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姚春和

澳大利亞資本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何逸舟

黑龍江省科力高科技産業投資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郝建權

江海證券有限公司合規總監、首席風險官張大威

威海市商業銀行
唐山農商銀行
哈爾濱銀行

曹和平:新質生産力視野下數字三次産業展開邏輯

曹和平認為,銀行是我國的主要金融服務機構,這些年銀行業的創新成果有:第一是銀行在掌上銀行和網上銀行做了一定的突破。第二是銀行領域出現專業性銀行,專門給數字票據支付進行處理的快速銀行。第三是銀行間市場,上海銀行間市場有非常多的機構通過一個網銀和網聯,就可以共同工作。第四是銀行逐漸形成並開發了自己的數據庫、信息部門和創新産品。

何逸舟:“金融+科技” 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何逸舟&&,金融科技可以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增強其普惠性。金融科技的發展有利於加強實體企業的風險防範和合規。在談及金融科技如何與實體經濟更好地融合時,何逸舟説,金融科技可以提升金融服務的普惠性,精準地為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促進資本更高效的配置,賦能實體經濟。何逸舟&&,作為海外跨國投資機構,長期看好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非常重視中國金融科技市場的投資機會。

於揚舟:激活創新引擎 深化法律服務

於揚舟説,律師行業應緊跟國家政策導向,深化對經濟發展趨勢的理解,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興領域,需緊密關注相關政策法律的&&與變化,為這些領域的創新活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於揚舟指出,律師行業應整合資源,通過團隊內部的緊密配合以及與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等跨領域夥伴的深入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面對新質生産力的快速發展,於揚舟呼籲律師行業應積極適應這一變化,深入理解新質生産力的科學內涵和發展趨勢,關注相關産業的發展動態。

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

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深圳市灣區數字經濟與科技研究院理事長、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曹和平

國際金融論壇(IFF)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豐

哈爾濱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姚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