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名來自五湖四海的志願醫生,歷時6天5夜,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連續翻越多個近5000米的埡口,跋涉路程逾1000公里,義診人數近3000人次,手術26例,建立縣域中國志願醫生專家工作站6個……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俠克、謝晗、龐元元、王修楠
祖國西南的青藏高原,蒼茫山川,江河浩蕩。
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樹藏族自治州,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鄉”的美譽。這裡的盛夏,大山大河風姿各異,一片生機盎然。
8月6日,由著名醫學專家聯合發起的中國志願醫生團隊來到青海玉樹。32名來自五湖四海的志願醫生,歷時6天5夜,輾轉囊謙、雜多、稱多等多個縣、鄉鎮衞生院,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連續翻越多個近5000米的埡口,跋涉路程逾1000公里,義診人數近3000人次,手術26例,建立縣域中國志願醫生專家工作站6個,為格桑花盛開的地方播撒健康和希望。

8月8日,中國志願醫生團隊義診2組的醫生們在稱多縣人民醫院進行義診。受訪者供圖
大家都破了紀錄
“能不能請他們給我們看看片子?”
“他們能在這裡待多久,要是走了怎麼辦?”
“我們能不能進去找他們看病?”
醫療隊的第一站是玉樹州府所在地以南160多公里外的囊謙縣。抵達縣人民醫院後,他們馬不停蹄地進入了工作狀態,挨個兒詳細討論患者的各項檢查結果,形成診療方案。

8月10日,中國志願醫生團隊義診2組的醫生們在土登寺進行義診。受訪者供圖
在這裡,志願醫生們要做20多&髖膝關節置換手術。就在醫生們討論方案的時候,辦公室門口不知不覺圍過來了許多當地的患者。
“在呢在呢,他們這幾天都在,別着急。”當地醫生用藏語告訴老鄉們,這才讓他們焦慮的心情平復了一些。
來到陌生的地方,處在陌生的工作環境,面對陌生的患者,再加上語言不通,中國志願醫生團隊發起人、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凌鋒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讓醫療隊員和所負責的每位患者見面,並進行充分溝通。

8月7日,中國志願醫生團隊在囊謙縣人民醫院,醫生們正在梳理病人情況及安排手術時間、床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晗攝
她反復和大家強調:“對於一家醫院來説,20多&手術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患者,一輩子可能就經歷這一台手術。不論意外的概率有多小,如果發生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百分之百。所以每一處細節都要仔細核對,一點也不能馬虎。”
囊謙縣白扎村55歲的尼忠是當天第一個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多年來,老人一直通過口服藥物、針灸等進行治療,但是效果不佳。得知中國志願醫生專家要來囊謙縣人民醫院的消息後,尼忠便在家人的陪同下第一時間前來就診。
經過仔細檢查和術前準備工作,中國志願醫生骨外科專家很快就為老人實施了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只用了兩個小時,成功為老人解除了20多年的病痛。

8月7日中國志願醫生團隊在囊謙縣人民醫院,醫生們正在梳理病人情況及安排手術時間、床位。手術組成員、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關節科主任朱超(左三)、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外科學主任陳明光(左二)正在給病人做手術,並給囊謙縣人民醫院醫生帶教。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晗攝
中國志願醫生、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馬立武分配到5&換膝手術,他告訴記者,在高寒高海拔地區,老年人群患有髖膝關節疾病非常普遍。基於牧民的生活習慣,當地人需要蹲着擠牛奶,還要去山上挖蟲草,對髖膝關節非常不利。
60多歲的患者多傑通過家屬告訴記者,以前膝蓋疼一般就忍着,疼得厲害就吃點止疼片緩解,但隨着年齡增大,疼痛越來越明顯,嚴重影響生活,近期趁着大醫院專家在“家門口”義診,就想把手術做了。
手術時,馬立武特意讓當地醫生站在一旁,仔細講解每一項操作和注意事項。他説,來到玉樹為老百姓義診固然對當地患者有幫助,但更重要的是診療過程中的帶教工作,要把先進、成熟的技術留下來,才能真正提升當地居民的健康水平。

8月10日,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外科主任陳明光(右二)安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段德勝(右一)在查看病人術後情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晗攝
另一隊義診組的志願醫生們經過8小時車程,穿越複雜險惡的盤山路,抵達囊謙縣吉曲鄉中心衞生院時,已是下午4點多。專家們沒想到的是,這裡已經排滿了人。
原來,知道專家們要來,患者早早就開始等待。
一路上連續翻越埡口帶來的高原反應還沒緩解,更來不及收拾行李安頓住宿,專家們人手一支氧氣瓶,迅速開始接診。直到看完最後一名患者,已是夜裏11點。
第二天一早,原本計劃8點半開診,可患者們6點多就開始排隊等待,醫生們便提前進入了工作狀態。一天下來,大家都打破了自己的接診紀錄,有幾位醫生的接診量甚至直逼內地一個科室一天的門診量。
在超聲科的診室裏,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超聲科主治醫師王濤右手拿起超聲探頭,左手抄起氧氣瓶迅速吸了兩口,便趕緊給患者做檢查。“我們從早上8點一直看到晚上9點,中間就隨便扒拉了兩口飯。”王濤説,“病人從早上六七點就開始排隊,我們實在不忍心,不管多晚都要給他們看完。”

8月10日,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外科主任陳明光(右三)在查看病人術後情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晗攝
吉曲鄉中心衞生院院長尕瑪鬧吾説:“志願醫生們的到來讓當地牧民很是欣慰,他們把優質醫療資源帶到了基層,傳授的知識和技能也很有用。我們希望以後能多一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高強度的工作讓中國志願醫生的手術組領隊、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科主任陳明光的腰疾復發,疼痛難忍。但他仍堅持在兩天半的時間裏,和其他3位骨科專家完成了21&手術,這一數字大大超出了預定計劃。他説:“看到患者的病痛和期盼的眼神,真不忍心拒絕。”

8月7日中國志願醫生團隊在囊謙縣人民醫院,醫生們正在梳理病人情況及安排手術時間、床位。手術組成員、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關節科主任朱超(左三)、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外科學主任陳明光(左二)正在給病人做手術,並給囊謙縣人民醫院醫生帶教。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晗攝
“最後一公里”有多遠
8月8日晚9時許,在囊謙縣吉曲鄉衞生院,結束一天的義診後,醫療隊員們吃過晚飯正在休息,有的隊員在和當地醫生交流,有的隊員正讓針灸和康復科的同事做腰背放鬆理療。
這時,一位懷抱着孩子的藏族父親來到大家面前,焦急地問能不能給他的孩子看看病。
進入大家眼簾的是一個正在啼哭的瘦弱的藏族兒童,舌頭伸在外面,流着口水,很痛苦。他的父親用並不熟練的漢語説,孩子舌頭痛,不能吃東西,已經好幾天了。
接診的志願醫生溫陸葉想把孩子抱過來,可孩子哭鬧着不讓碰。
“我考慮他是胃腸消化管腺和平滑肌發育尚未成熟引起的嚴重營養不良,可以用中醫推拿解決當前的症狀。”溫陸葉説。
三遍脊柱推拿後,孩子立刻不流口水,舌頭回到口腔內,哭聲也停止了。溫陸葉伸手接過孩子,孩子不再反抗,臉上也漸漸有了笑容。
孩子的父親用藏語説:“你們太神奇了,謝謝!”
溫陸葉説,作為中國志願醫生,能在藏族群眾的家鄉現場為他們看病,“我感到很光榮”。
受自然環境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限制,高原地區醫療技術相對落後,當地居民許多疾病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再加上常年高寒缺氧,這裡的兒童先心病發病率明顯高於全國其他地區。

8月7日,中國志願醫生團隊醫生在着曉鄉進行義診。受訪者供圖
在囊謙縣着曉鄉衞生院旁,有一所寄宿小學,200多名孩子在這裡讀書。志願醫生團隊臨時決定,免費為孩子們進行身體檢查。
吃過午飯,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衞生院,排隊進行檢查。強忍着高反帶來的頭痛,專家們一刻不停地用助聽器仔細篩查每個孩子的狀況,只在等待下一個孩子坐下的間歇迅速吸上兩口氧氣。
空軍總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侯曉平因為嚴重高反,在起身時眼前發黑不小心摔倒,磕破了鼻梁,可她在吸氧休息後堅持繼續投入工作。
當天,醫療隊共篩查出先心病6例,心肌炎3例,竇性心動過速及竇性心律不齊7例,並告知了學校老師,為下一步診療提供建議。
“知道高原地區條件相對較差,但上來之後才真是出乎意料。”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李建華説,“這裡糖尿病、心臟病藥物種類不是很齊全。另外,由於當地藏族群眾飲食不規律,食物油性較高,蔬菜水果攝入較少,導致胃部、膽囊等消化系統疾病普遍高發。”
李建華説,在這裡,大家發現了胃病的“罪魁禍首”——止疼藥。“由於看病實在太遠,哪疼就先吃上一片止疼藥,能扛就扛過去。但止疼藥不治病,對胃也有一定刺激,到最後病沒治好,胃也吃壞了。”李建華説。
凌鋒感慨:“對高原地區來説,要打通‘最後一公里’恐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來就是想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嚴正背着配製好的中藥前往居民家。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袁全攝
中國志願醫生團隊在青海建設了12座康復健康小屋,每座小屋內都配備10種康復器材、3種理療儀、心電圖機、血壓計、智能投屏彩電等器具,能夠滿足基本的康復治療需求。
在距離着曉鄉兩小時車程的雜多縣結多鄉衞生院,當地牧民多傑卓瑪正在使用器具進行康復訓練。她説,過去根本不知道看完病還需要康復訓練,如今在離家不遠的衞生院也能定期進行康復訓練,放到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果把臨床醫學、康復醫學、預防醫學看作一架飛機,那麼預防是‘機頭’,而康復和臨床則是其中的兩個‘機翼’。只有同樣重視康復和臨床,才能讓我們平穩度過生命的旅途。”凌鋒形象地比喻。
玉樹州婦幼保健院院長尼瑪旦周説,志願醫生們“送到家門口”的服務,為藏族同胞解決了實際看病難的問題,未來要打通這“最後一公里”,可能還需要更多“可移動”的醫療資源。

8月10日,中國志願醫生團隊義診2組的醫生們在土登寺進行義診。受訪者供圖
藏族姑娘的夢想
玉樹姑娘桑周拉毛(以下簡稱桑周)今年20歲,是青海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大三學生。機緣巧合,桑周偶然看到了中國志願醫生青海行的義診動員會。
“作為一名醫學生,我還沒一下子見過這麼多全國各地大醫院來的專家老師,那一刻興奮得腿都在抖。”桑周告訴記者,“我試着問了問工作人員,能不能作為志願者隨隊前往。雖然我的醫學專業知識還不夠,但是我會藏、漢雙語,老師們去藏區下鄉義診,我也許能幫上忙。”
桑周學醫是因為經歷過玉樹大地震。“當時,媽媽和妹妹被掉下來的石塊砸中,是解放軍把他們救了出來。媽媽不會漢語,沒能問到幫助他們的好心人的名字,特別遺憾。但是這份恩情她從沒忘記,所以媽媽特別希望我能成為一名好醫生,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救治的人。”桑周説。
見到凌鋒和中國志願醫生團隊的專家們,桑周激動得難以言表。“只要能幫助到別人,付出什麼代價我都願意。因為我們曾經接受過別人的幫助,現在有能力去幫助別人,我真的特別高興。”
“我們正好缺一個精通當地語言的志願者,桑周的出現太及時了。”陳明光説。
這讓桑周喜出望外。
第二天一早,桑周簡單收拾了行李,穿上紅色的志願者馬甲,如願踏上了志願實習的旅程。臨行前,媽媽反復叮囑桑周要跟老師們好好學習,多幫忙多做事。

8月7日,中國志願醫生團隊在囊謙縣人民醫院,醫生們正在梳理病人情況及安排手術時間、床位。桑周拉毛(右一)正在記錄病人情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晗攝
到了囊謙縣人民醫院,桑周幫助志願醫生們梳理病人情況,安排手術時間、床位,進入手術室觀摩,並協助醫生查房,前前後後哪都有這個藏族姑娘的身影。
在手術室忙碌的間隙,桑周和另一位中國志願醫生、安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段德勝還要去病房例行查房,檢查患者術後恢復的情況。
“三天兩夜密集做21場手術,我們最擔心就是語言不通,中途出差錯。多虧了桑周,幫我們反復和家屬核對病情,術後為我們做翻譯查房,和病患溝通。”手術組成人員、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關節科主任朱超告訴記者,“骨科手術的術後護理非常重要,我們跟家屬溝通得越多,心裏越踏實。”
“這裡的牧民太需要幫助了。”查房回來,桑周感嘆,“看到很多病患得到了很好的治療,我現在對醫生這個職業更加充滿敬意。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到偏遠的地方去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8月10日,桑周拉毛(左三)正在在幫助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關節科主任朱超(左一)和一位藏族病人溝通病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晗攝
在藏語裏,“桑周”是實現美好願望的意思,而“拉毛”是仙女的意思。“爸爸媽媽給我起這個名字,希望我能夠夢想成真。現在,我的夢想就是成為像志願醫生一樣的白衣天使。”桑周拉毛説。
凌鋒常説,中國志願醫生就是要用實際行動來做“良心活兒”,“能夠幫助別人才是最大的快樂,這種被需求的感覺是每個醫生發自內心的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是從醫的最高境界。”
-
9日0時至15時北京新增本土感染者14例 在海淀昌平
9月9日0時至15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4例,均為隔離觀察人員,其中,海淀區8例、昌平區6例;均為輕型。
-
北京:倡導進返京人員“落地檢”
9月9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96場新聞發布會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劉曉峰説,按照“自願、免費、即採即走、不限制流動”原則,倡導進返京人員“落地檢”,抵京24小時內完成一次核酸檢測,24小時後、72小時內完成第二次核酸檢測,7日內不聚餐、不聚會、不前往人員密集場所,核酸檢測陰性結果未出之前減少外出。
-
北京倡導就地過節,減少跨市活動
9月9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96場新聞發布會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劉曉峰説,明日是中秋節,小長假期間人員流動性、聚集性增加,本市疫情防控壓力持續增大,提醒廣大市民朋友,堅持不去7日內出現本土疫情的縣(市、區、旗)旅游或出差,倡導就地過節,減少跨市活動,建議前往人員較少的空曠地帶、郊野公園等處游玩,進入公園、景區提倡預約、錯峰出行,如出現發熱或呼吸道症狀,應避免外出,老人、慢性病、孕産婦等特殊人群,盡量不安排遠行;進入公共場所配合掃碼測溫、查驗72小時核酸陰性證明、規範科學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等常態化防控措施。
-
鄰居彈鋼琴長期噪音擾民!北京法院發出首例“噪音侵擾”訴前禁止令
徐女士申請訴前行為保全措施符合法律規定,故向被申請人胡女士簽發民事裁定書,責令其自裁定生效之日起30日內停止在與徐女士共用墻壁空間內彈奏鋼琴。
-
北京軌道交通工程開展首次夜間綜合應急演練
8日晚,在北京軌道交通新機場線北延工程01標段麗澤商務區站的施工現場,北京市重大項目辦聯合北京京投投資有限公司所屬軌道公司共同舉行了2022年度北京軌道交通工程突發事故綜合應急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