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服貿會科技觀察:智能網聯汽車駛向未來
2022-09-03 20:52:19 來源: 新華社
圖集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記者張漫子)正在進行的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128線激光雷達、全息路口、智能座艙等“黑科技”展現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新趨勢、新突破。

  “作為智能網聯汽車的‘眼睛’,激光雷達已成為汽車向高階自動駕駛發展的核心傳感器。”萬集科技汽車電子産品事業部執行副總經理王學思介紹,相較於傳統毫米波、視覺識別等傳感器,激光雷達在強光、夜晚、高速行駛環境下能夠對目標物實現更精確的感知。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L2級輔助駕駛乘用車新車市場滲透率達到23.5%,2022年上半年其滲透率增加至30%。中國已開放道路測試里程超過5000公里。政策支持下,創新技術的突破加速智能網聯汽車向前推進。

  混合固態128線車規級激光雷達一經亮相,便受到不少現場從業者的關注。“這個激光雷達具備最高200米的測程、0.2度的角分辨率和20赫茲的掃描頻率,能保證車輛在高速條件下有充足的反應時間和剎車距離,可對車輛、行人、欄杆、路肩等交通參與者和障礙物進行準確識別。”王學思説。

  有了“聰明的路”,“智慧的車”才能行穩致遠。智能路側技術的創新突破也在服貿會上得以展現。千方科技副總裁孫亞夫向記者介紹:“我們在路側部署了包括視覺感知單元、毫米波雷達、雷視一體設備等在內的感知單元、通訊單元、信號控制單元、顯示單元、邊緣計算單元等,以增強路的‘感知力’。”

  中國科技企業立足我國交通實際,利用全息感知智慧基站、厘米級高精度地圖、真實場景三維建模、車輛特徵智能識別等技術,給出一套相對完整的“全息路口解決方案”。

中國科技企業打造的“全息路口解決方案”亮相服貿會。

  “我們通過在路口建設新型感知基礎設施,對路口交通運行狀態進行研判分析,輸出路口交通態勢評價指標,為交通管理者在信號配時優化、路口安全防範策略、交通組織優化、潮汐車道判別等方面提供依據,以達到提高路口通行效率、規範路口通行秩序、保障出行安全的目的,且能解決自動駕駛在城市混合交通流場景下的技術難題,為未來自動駕駛規模化落地提供支撐。”萬集科技智能網聯事業部總工程師周浩説。

  智能網聯汽車,不僅需要“聰明的車”“智慧的路”,還要有“協同的雲”。記者來到亞馬遜雲科技展&,體驗了一把智能駕駛的樂趣。

  位於首鋼園服貿會專題展區的智能座艙,吸引眾多觀眾“試駕”。新華社記者 張漫子 攝

  亞馬遜雲科技大中華區戰略業務發展部總經理顧凡介紹,結合我國車路協同的發展路徑,人車之間、車路之間的交互需要大規模的數據處理和智能運算。“我們基於計算、存儲、數據分析、物聯網、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等雲服務,幫助車企採集、處理和分析車輛信息等海量數據,同時支持多種物聯網設備接入。目前已在多家車企的車型上實現落地。”

  在亮道智能創始人劇學銘看來,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優勢顯著。一方面,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鏈相對完善,技術迭代、前裝量産迅速,激光雷達、AI芯片、智能座艙等技術的自主研發均加速取得突破,部分産品實現前裝量産應用。另一方面,多個産業的融合創新推動形成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軟硬體結合的立體網狀生態系統。

+1
【糾錯】 責任編輯: 吳咏玲
北京要聞
2022年服貿會對公眾開放
2022年服貿會對公眾開放
服貿會上感受綠色低碳生活
服貿會上感受綠色低碳生活
探索體育服務專題展區
探索體育服務專題展區
新華全媒+|服貿會上的中國風
新華全媒+|服貿會上的中國風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7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