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頻道 要聞 視頻 專題 融媒匯 政務 京津冀 社會 文化 科教 財經 醫衛 商業 房産 旅遊 圖集
北京頻道

新華全媒+|更快、更遠、更智能——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觀察

2022年08月29日 09:04:04 | 來源: 新華網

  26日至28日舉行的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吸引了公眾關注的目光。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422萬輛。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260萬輛,市場滲透率達21.6%。

  與會專家代表表示,技術進步正推動新能源汽車續航裏程更長、充換電更快、駕駛更智能、配套設施更完善,不斷改善新能源汽車用戶的出行體驗。

  續航裏程如何更長

  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和城市裏一些熱門充電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排長隊,等待數小時”成為新能源車主的痛點。記者在大會上看到,以電池快充和超長續航為代表的技術進步正在優化我們的出行。

  在大會展覽現場,一輛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吸引了觀眾的目光。這款車搭載了巨灣科技研發的電池模組,只需8分鐘就可充電80%,續航裏程達500公里。“我們採用的快速充電動力電池及其係統,最大充電速度為普通電池的6倍。”巨灣科技負責人表示,科技將讓汽車充電跟加油一樣方便。

  8月26日,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工作人員向參觀者介紹一款搭載可快速可充式電池的新能源汽車。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目前,純電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能力已大幅提升。在大會新車展臺,極狐汽車展示的阿爾法S車型續航裏程超過700公里;北京賓士的電動旗艦EQS車型,工況續航裏程超過800公里。

  “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平均續航裏程還在500公里區間,今年又進一步提升到600公里甚至更高的續航能力。”中國科學院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王曉明説,新能源汽車在電池能量密度、電耗效率和續航裏程等方面的明顯提升,給消費者帶來更大信心。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指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技術創新步伐加快,新型成組技術、高鎳無鈷電池、半固態電池等突破應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充換電自如要多久

  據統計,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我國累計建成了398萬個充電樁、1625座換電站,形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充換電網絡。

  與會專家表示,充電設施特別是充電樁(站)一直在加快建設,但仍然滿足不了新能源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消費者充電少排隊少耗時的便利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最理想的配套就是小區內有充電樁,像加油站一樣2公里內有換電站。”一位參會的新能源車主説。

  這位車主的願望正是出行服務配套企業的規劃。在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以及充電樁運營商特來電等展臺,記者了解到充電樁進小區、進商場、進工地的城鄉全覆蓋規劃。其中,南方電網公司已累計建成充電站9000座、充電樁7.5萬個,遍布轄區南方五省區所有縣級及以上城市,明年將實現南方區域所有鄉鎮全覆蓋。

   8月26日,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參觀者在觀看一輛可換電池新能源汽車的換電演示。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在充電樁不斷增多的同時,許多整車和動力電池企業也在推出能源供給及配套設施的裏程解決方案。在動力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展臺,一座小型換電站正在進行演示,既可為新能源汽車快速換電,還可存儲48塊電池。“希望通過最新研發的換電産品,讓電池成為共用資産,化解續航裏程、補電便捷性和購置使用成本三大電動車用戶痛點。”寧德時代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動駕駛還有多遠

  在本屆大會舉辦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馬路上時而可見自動駕駛汽車的身影。通過應用軟件叫車,就可以乘坐無人駕駛車輛,實現全程自動行駛。

  今年7月,北京開放國內首個無人化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核心區60平方公里范圍內投入30輛主駕無人車輛,開展常態化收費服務。目前,全國已有10余個城市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特定區域、特定時段從事出租汽車、城市公共汽(電)車等商業化試運營,應用規模不斷擴大。

  4月25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名乘客在體驗“主駕無人、副駕駛配備安全員”的無人駕駛車。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與會專家表示,通過應對復雜路況的車輛感知、輔助駕駛,智慧燈桿、智慧路口,車路雲融合等技術的應用,自動駕駛正在打造跨行業、跨領域、高度智能化的融合發展新生態。

  “要以新能源汽車為載體,適度超前建設支援高級別自動駕駛的新型基礎設施,推動智能新能源汽車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融合發展。”中國科協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主席萬鋼説。

  從防止誤操作的功能安全,到智能座艙提供更理想的駕乘姿態,再到聲音、觸覺、嗅覺等多模態的人機交互……在與會專家的展望中,智能汽車還將帶來更高品質的駕車乘車體驗。

  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院長高振海認為,與傳統汽車相比,智能汽車將更加強調人的感受,“從原來人被動適應車到車主動適應人,從批量化開發到人性化、個性化定制,未來的汽車設計將在保證安全前提下充分考慮駕乘的體驗感,重塑人、車、環境之間的生存生態。”(記者溫競華、張超、郭宇靖、吉寧)

【糾錯】 [責任編輯: 楊懿瑾]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5457112895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