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腦電波在教室“起舞”:走進北京小學“雙腦賦能探索空間”-新華網
2025 11/02 09:27:14
來源:新華網

當腦電波在教室“起舞”:走進北京小學“雙腦賦能探索空間”

字體:

北京小學學生正在“雙腦賦能探索空間”體驗。新華社記者 趙旭 攝

  新華網北京11月1日電(記者趙旭、王秋韻)在北京小學的科學教室,一名學生頭戴輕巧的腦電接收設備,全神貫注地凝視屏幕上的荷花,隨後慢慢閉眼深呼吸,荷花竟隨着逐漸沉靜的心緒緩緩綻放。這不是科幻電影場景,而是這所學校“雙腦賦能探索空間”裏尋常的一幕。

  近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中小學校長論壇期間,這個融合了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的科學空間,吸引千余名教育界人士前來參觀,也為思考如何借科技力量助力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科學教育加法”,提供了鮮活生動的樣本。

  “雙腦”,意指天然的人腦與“人工智能腦”,二者有機融合與協同,正是這個探索空間的核心理念。該空間由北京小學與國家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專項“中國學齡兒童腦智發育隊列研究”項目共建。北京小學與北京師範大學董奇教授團隊及國內多家權威機構攜手,將高深的實驗室科技,轉化為孩子們可感、可觸、可玩的互動體驗。

  空間以“認識腦、促進腦、保護腦”為主線,旨在幫助師生了解腦科學前沿,通過探索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最終服務於學生的全面成長與教師的專業發展。

  漫步空間,科技感與趣味性撲面而來。在“放鬆我的腦”區域,“意念荷花”項目讓學生直觀體會到身心放鬆與腦電波變化的關聯。當孩子嘗試靜心,腦電信號便驅動荷花綻放,這種即時反饋成為學習情緒調控的絕佳工具。

  更具挑戰性的“意念移物”則考驗着專注的穩定性。學生需集中精力“想”着移動杯子,一旦走神,杯子便會墜落。這不僅是游戲,更是對專注力的持續訓練。

  “探秘前沿科技”區的“意念打字”讓學生們驚嘆連連。體驗者佩戴着擁有16個信號採集通道的腦電設備,在腦海裏想象書寫某個字母,屏幕上就會同步出現該字母。“腦中所想,即刻可見”成為現實,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對未來的想象。

  孩子們在互動中不僅學會了如何科學地“使用”自己的大腦,提升專注與協作能力,更在實踐中將內化的認知轉化為外在的創新動力。

  北京小學學生正輔助參觀者在“雙腦賦能探索空間”體驗。新華社記者 王秋韻 攝

  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説,這場探索的意義遠超一個充滿新奇設備的空間本身,它預示着教育正從傳統的經驗傳授模式,邁向基於科學證據的精準化、個性化新階段。當教育者能夠更深入地“讀懂”孩子大腦的學習與思考機制,“因材施教”便有了更堅實的科學基礎。

  所有科技手段的最終目的,並非追求技術的炫酷,而是能否真正助力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腦機接口在這裡,不是冷冰冰的數據採集器,而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調節情緒、發展認知的友好夥伴。它啟示我們,教育科技的賦能,成效的評估終須回歸到‘人’的本身——是否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李明新説。

  腦電波的每一次躍動,都是思維的起舞;人工智能的每一次介入,都是為了更好地激發人腦的潛能。孩子們在這裡埋下的科學種子,或將長成支撐國家未來科技創新發展的參天大樹。

【糾錯】 【責任編輯:劉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