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北京市第十二中學。
新華網北京6月23日電(周小紅、許藝林、楊懿瑾)“告別‘大水漫灌’,擁抱‘數據滴灌’”彰顯着北京市第十二中學(簡稱“北京十二中”)在智慧教育領域改革的決心。這所從盧溝橋畔戰火中走出的示範名校,以“數智驅動智慧教育精準導航”(簡稱“數智導航”)項目為引擎,將AI、大數據技術融入教育場景。

圖為北京市第十二中學信息中心主任李志新。
從經驗到數據 破解教育核心痛點
新高考改革帶來的選科迷茫、走班管理複雜、教學效率瓶頸等難題,倒逼傳統教育模式轉型。“‘數智導航’項目與北京十二中的結緣,實則是改革基因與科技底蘊的自然延伸。”北京十二中信息中心主任李志新道破其中關鍵,“數智導航”項目在北京十二中落地應用,是學校對數字技術不斷探索實踐的結果。
李志新介紹,學校將AI與大數據融入教學與管理之中,構建起以全域教育數據實時分析為基石的“教學精準化+管理智能化”雙軌系統,實現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與教育資源的最優配置。如動態學情引擎實時生成的個性化學習報告,讓教師精準定位班級共性問題與個體薄弱點,改變“大水漫灌”式教學方式;基於得分率劃分的紅、黃、綠三級預警,配套“雙軌分析”(班級共性錯題圖譜+個體差異分析)與“三階講評”(自主建構、精準干預、鞏固延伸),真正實現“講一題會一類”;資源評估排課引擎,動態優化“行政班+走班”資源分配,讓師資與教室緊張困局從根源上得到了化解。
“學校從‘經驗決策’到‘數據導航’,實現了教育範式躍遷。”李志新説。

圖為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數學教師李健。
減負增效 教師有精力關注學生個體成長
“批改負擔輕了,對學生了解反而更深了!”北京十二中數學教師李健分享切身體驗,智學網統一測試與批閱機周測訓練,讓機械批改負擔銳減。“它們自動生成的年級、班級及個人層級學情報告,讓教師能夠清晰掌握每道題的正確率與每個學生的薄弱點。講評時能精準篩選題目,並‘點對點’提問答錯的學生,效率與針對性實現了質的飛躍。”
李健感慨道,智能批閱機、學情分析平台讓教師從“埋頭批卷”轉向“抬頭育人”,騰出更多精力關注學生個體成長。
深耕拓展 “育”見未來
北京十二中“數智導航”的未來方向清晰堅定,李志新説,縱向來看,學校將進一步深化“AI助教”應用,探索多模態課堂分析,為教學提供更精準的支持;橫向來看,將積極對接市級、區級雲平台,打通學籍、生涯、就業數據鏈,構建貫通式的“一生一策”成長護照,為學生繪製更精準的人生藍圖。
如今,北京十二中正以深耕不輟的實踐,在“真善美交融”的育人道路上,用科技之筆續寫着新時代的“大寫的人”的培育篇章。
設計:胡傲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