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美猴王”東游三十載取京劇“真經”-新華網
2024 12/24 17:13:25
來源:新華網

“洋美猴王”東游三十載取京劇“真經”

字體: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 題:“洋美猴王”東游三十載取京劇“真經”

  新華社記者時藝菲、任垚媞、王健

  “想俺老孫也算天地間一尊神佛!”北京梨園劇場內,一位化着猴粧、身披戲服的京劇演員一開腔,便是一口純正的京腔京調。若不是戲粧只化了半邊臉,誰也想不到這位“美猴王”是個“洋面孔”。

  格伐·博拉讚生在伊朗,長在英國,擁有英美雙國籍。他表演猴戲在京劇圈裏早已小有名氣,他出演的《鬧天宮》獲得了1999年國際京劇票友大賽最高獎項,被票友們親切地稱為“洋美猴王”。

  “我在京劇中看到了所有表演藝術形式的融合。”在北京京劇院的練功房裏,格伐向記者講述了他與京劇30餘年的情緣。

  1993年夏天,格伐在倫敦的一家音樂廳裏觀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場京劇《打焦讚》。那時,北京京劇院來到英國巡迴演出。演員謝幕時,他淚流滿面。“我完全被征服了。”

  格伐那時是一名動畫設計師,對表演、舞蹈、默劇等各種藝術形式都充滿了熱情。但他説,在觀看京劇時,其他一切都黯然失色。

  隨後,北京京劇院到曼徹斯特、伯明翰和劍橋演出,格伐都一路跟隨。很快,他便和劇院的演員們打成一片。格伐找到京劇院帶隊團長京劇大師王玉珍,向她表達了自己對京劇的癡迷,並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到中國學習。

  一個月後,格伐收到了來自北京的邀請。他隻身前往萬里之外的中國,進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學藝。

  當時的格伐已年過三十,卻要每天在學校和十多歲的孩子們一起練習壓腿、踢腿、下腰等基本功。訓練難度很大,格伐剛開始身體吃不消,經常是醫院、劇院兩頭跑。掌握漢語也是一個難題。吃飯、洗澡、走路、騎車,甚至做夢的時候,格伐都在不斷地背唱詞。

  困難並沒有磨滅格伐追夢的決心。在學習武生兩年後,他開始學習一出對他意義重大的新戲——《鬧天宮》。

  1996年,在經過半年的艱苦訓練後,格伐正式登&表演孫悟空,從此開啟了他“洋美猴王”的演藝生涯。30年來,格伐讓許多國際觀眾了解並喜愛上了孫悟空這個角色。

  “我在土耳其的小侄子對孫悟空也着了迷,他還自學了猴戲。”格伐邊説邊向記者展示他手機裏的視頻。視頻裏的外國小朋友一招一式模仿得像極了。

  説到孫悟空這個角色,格伐來了勁頭。“孫悟空有一顆赤子之心,這是很寶貴的。”

  “我也演過武松和林沖,但是我看起來就長得不像他們。”格伐笑道。“我扮孫悟空,大家就都相信。所以‘美猴王’是我塑造的最成功的一個角色。”

  為了讓外國觀眾理解京劇唱詞的內涵,格伐萌生了一個想法——直接用英語唱京劇。

  基於劇目本身的韻律,格伐把京劇唱詞翻譯成英文。這樣,英語母語者既能更好地理解情節內容,又能充分領略京劇的魅力。

  1999年,格伐在北京工人俱樂部表演了第一場全英文的《鬧天宮》,許多駐華外交官前來觀看。劇院的老闆跟格伐説,這是他第一次看到停車場停滿了挂着外交牌照的轎車。

  同年,格伐帶着英文版京劇《鬧天宮》參加了國際京劇票友大賽,成功斬獲最高獎“金龍獎”。從那以後,“洋美猴王”的名號越來越響,格伐也開始將這一作品帶到美國、英國、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巡演。

  “中國的歷史和音樂非常豐富,但對外國人來説卻有些陌生。”格伐説道,“如果能將他們耳熟能詳的故事用京劇表演出來,肯定能更好地引發他們對京劇的興趣。”

  格伐將莎士比亞名劇《仲夏夜之夢》改編成京劇,在國際舞&上表演。美國和歐洲觀眾都十分熟悉的提泰妮亞和奧伯龍也化上京劇妝容、穿上京劇戲服。“這些外國觀眾瞬間就感受到了其中的中國元素,也更容易融入其中。”格伐説。

  格伐認為,做好京劇的跨文化傳播,需要那些對中西方的文化和歷史都熟悉的人來搭建交流的“橋梁”。“我希望將自己在戲劇方面的專業知識與多元的文化背景相結合,為觀眾創造更具創造性和 啟發性的藝術體驗。”

  為了表彰格伐在弘揚京劇、中西跨文化交流上的重要貢獻,北京市人民政府2014年向他頒發了“長城友誼獎”,這是授予在北京工作外國專家的最高獎項。

  如今,年過花甲的格伐依然全心投身於藝術創作和京劇傳播事業。他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亞洲和中東地區舉辦講座傳授京劇,並作為上海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大學的客座教授,在中國多個城市的劇院、校園開辦研修班,現場指導教學。

  “向世界傳播京劇是我過去30年一直在做的事。這既是我的事業,也是我的使命。”格伐説。

【糾錯】 【責任編輯:陶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