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余佩璇)“如果對天地沒有敬畏,對眾生沒有悲憫,你就不要做演員。”近期,演員薩日娜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演員要始終打開體驗生活的“觸角”,不斷嘗試、探索和思考,拓展表演的可能性。

“做演員,首先要理解人物角色。”薩日娜説,角色塑造要有“人”味,有煙火氣,才能傳遞真實情感。1995年,薩日娜出演電視劇作品《牛玉琴的樹》,為真實塑造治沙英雄牛玉琴這一角色,自小在城市中長大的薩日娜跟着人物原型在大漠體驗生活。“一進屋就是泥土地、土炕和油燈,每個人身上穿的都是帶補丁的衣服,這些景象給我極大震撼。”薩日娜回憶説,當時農村生活對她來説完全是空白,經過深入、紮實地體驗,慢慢地有人以為她就是本地人。“我心裏特別高興,這是打破自己原有的殼,重新塑造的人物。能夠‘貼在這片土地上’,我就一定能夠演好角色。”
《闖關東》中執着剛毅的文他娘、《那座城這家人》中溫柔賢惠的馮蘭芝、《人世間》中質樸無華的李素華……薩日娜在熒幕上塑造了許多經典的“母親”角色,甚至被稱為“母親專業戶”。每個“母親”角色都各具風格。面對大量同類型的角色,為了避免表演同質化,薩日娜不斷精進演技,從共性中尋找不同角色的個性和突破。“每個母親對孩子豁達的愛是一致的,但區別在於愛的表達方式與時代差異。演員要做的是從文字中挖掘更深的含義,在別人沒有發覺的地方去感受和創作。”薩日娜説。
“我珍惜每一個表演的機會,年齡不是困境,如果可以,我想一直演下去。”薩日娜説,演員與角色應該雙向奔赴,她希望從角色中不斷汲取對生活的態度,再用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來。“塑造角色要先把自己‘掏出去’,把角色的靈魂‘裝進來’,人物完成後再把自己‘拿回來’。反復的過程像是在銀行存錢,只取不存就會透支,需要不斷反思、精進能力。”
薩日娜説,好作品需要時間反復打磨。在文藝創作的廣闊天地裏深耕細作,要用真摯的情感、深邃的思考、獨特的視角,捕捉能夠觸動人心、引領思潮的瞬間,然後通過高質量的文藝創作呈現給觀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