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為北京700多歲萬寧橋“減負”
2023-03-15 08:41:59 來源: 新華網
圖集

  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記者羅鑫)隨着橋體東側自來水管道及通訊管路光纜全部拆除,曾經打着“石膏”、挂着鋼架的萬寧橋“如釋重負”,橋體風貌完整展現,橋墩上的紋路變得清晰可辨。

  日前,在萬寧橋東側,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所所長葉楠拿出手中的老照片,向記者們娓娓講述萬寧橋的“前世今生”。

  2022年9月28日,市民在萬寧橋上眺望什剎海。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位於北京地安門外大街中部、什剎海東岸的萬寧橋,是北京中軸線上最古老的橋梁,至今已有700多歲。作為北京中軸線與大運河玉河段的交匯點,自元代始建起,萬寧橋一直承擔着南北交通的重要功能。隨着城鎮化發展,附着於萬寧橋及文物之上的設施卻越來越多,包括市政管線、綠植、柵欄等。

  “過去考慮更多的是民生需求,當時的人們選擇了簡單的方式,沿着這個橋體進行挂設。”葉楠説,“隨着大運河環境的改善,有很多人沿着運河漫行中軸線,去附近的什剎海、鐘鼓樓,萬寧橋本身的景觀價值凸顯出來。”

  近年來,北京推動老城保護與城市更新,逐步解決長期困擾萬寧橋保護與展示的難題。

  “這次整治更多做的是‘減法’。能夠改移的市政設施、遮蔽橋體的綠植、不用的隔離墩,我們都給挪走。通過一個比較乾淨或者相對簡單的場景,來烘托這座千年古都、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角’。”葉楠説。

  萬寧橋“瘦”下來,是中國很多地方推動城市更新的一個縮影。今年全國兩會上,圍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代表和委員們熱議不斷。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廣州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此前&&的《西安市城市更新辦法》,都將尊重城市歷史風貌、嚴禁大拆大建、保護歷史文化遺産完整性、延續歷史文脈作為重要內容。

  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成為城市更新的應有之義。

  “為了改遷附着於橋體的管道和水泥墩,我們邀請橋梁、文物等方面專家進行會審會商。在不影響橋梁安全、不影響行人通行、不影響居民夜間休息的前提下,連續施工近一週。”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文物騰退部副部長沈俊強説。

  如今,周邊擁有不少“留白”空間的萬寧橋,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很容易見到其真面目。橋體附近的一尊石質文物“鎮水獸”卸下了籠架,使得游客能夠走近欣賞,了解古人寄託的“伏波安瀾”的願望,以及它本身發揮的測量水位的功能,感受其中凝結的古人智慧。

  “通過一年多的‘減負’等工作,萬寧橋既恢復了歷史風貌,又兼顧了變化的民生需求,煥發出勃勃生機。”葉楠説,接下來計劃將萬寧橋周邊河岸上幾隻“鎮水獸”的籠架都進行拆除,並增加適當的人工巡防,讓人們走得更近、看得更細,更深入地了解文物承載的價值和內涵。

  “現在來到萬寧橋旁,我們能看到澄清上閘遺址。在元代,它可是調節積水潭水位、保障通惠河上漕船通航的重要水工建築。試着啟動澄清上閘,看它是如何運行的吧!”在萬寧橋西側,“鎮水獸”化身數字導游“水靈龍”,在平板電腦屏幕中“躍然而出”,帶領游人隨着定位的轉換,感受澄清上閘、什剎前海、火神靈閣、皇城北門、景山之巔、鐘鼓樓前等打卡點的文化魅力。

  “在西城區文旅局指導下,‘萬象中軸’數字文化體驗項目自上線以來就受到歡迎,它將人工智能、增強現實等技術和中軸線文化遺産資源進行整合,將為游客帶來古今交融、虛實交互的沉浸式體驗。”北京河圖聯合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政企事業群總監楊琬潔説,“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開發北京中軸線上的打卡點,讓多樣化的數字場景應用為游客帶來更為豐富、更身臨其境的文化體驗。”

+1
【糾錯】 責任編輯: 畢尚宏
北京要聞
北京中學生舉辦“北京中軸線”主題設計展
北京中學生舉辦“北京中軸線”主題設計展
中華健康快車2023光明行
中華健康快車2023光明行
桃花綻放頤和園
桃花綻放頤和園
北京:山桃花盛開玉淵潭
北京:山桃花盛開玉淵潭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3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