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1日)記者獲悉,《北京市2023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日前經市委市政府審議通過,由市規自委聯合市發改委共同印發實施。2023年計劃安排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為3190至3630公頃,與2022年基本持平,並繼續向城市副中心和多點地區傾斜。
中心城區供地保持在兩成左右
“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空間結構,其中多點地區是指5個位於平原地區的新城,包括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新城。在總規引領下,2023年本市繼續堅持城鄉建設用地供應指標在中心城區的供應比例保持在20%左右,重點向城市副中心和多點地區傾斜,供應比率穩定在60%左右,推動城市整體功能優化。
具體來看,商品住宅用地供應依然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産業用地供應則要保障重點産業發展要求,穩定市場主體預期。
2023年,商品住宅用地供應量與去年基本持平。在空間布局上,綜合考慮各圈層差異化區域發展特點合理布局供應地塊,優先選擇位於“三城一區”範圍內、産業園區與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的用地,促進職住平衡。
更多租賃房靠近軌道交通站點
今年本市安排租賃住宅用地供應指標260公頃。“在統籌安排供應規模的同時,還要提高租賃住宅用地供給質量,引導租賃住宅用地優先向現狀和近期建設的軌道站點周邊以及重點功能區周邊布局。”相關負責人&&,本市鼓勵利用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保障性租賃住宅,支持將存量住房改造、轉化為保障性租賃住宅,引導多主體、通過多渠道建設租賃住宅,加快形成租賃住宅有效供應,逐步擴大保障性租賃住宅覆蓋面。
供地指標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2023年,本市安排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650公頃,在加強文化、教育、體育、醫療衞生、社會福利、公用設施等用地保障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推動優質基礎教育、醫療養老、公共文化等資源均衡布局,不斷提升城市能源和供水保障能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民生設施,滿足民生需求。
向重點功能區精準投放
聚焦全市重點産業投資目標,本市加大産業用地保障,首次將鄉村産業用地納入計劃統籌實施,支持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推動集體産業用地高效集約利用。
2023年全市安排産業用地480至520公頃,其中研發用地90公頃、工業用地240公頃、物流用地60公頃、商服用地90公頃、鄉村産業40公頃。土地資源要素將向加快構建韌性安全的城市空間着力,向“兩區”“三城一區”等重點功能區建設精準投放,為重大項目落地提供充足的資源要素保障。
值得關注的是,本年度首次探索彈性指標管理,提升用地管理水平。其中,安排交通運輸用地950至1350公頃,合理保證新供用地需求,預留對外交通設施在途項目用地彈性指標。(記者 陳雪檸)
(原標題:今年供地計劃發布,總量為3190至3630公頃,與去年基本持平 重點向城市副中心和多點地區傾斜)
-
副中心新添一處網紅藝術打卡地 5月將全面開業
記者了解到,試運營期間,包括市集大道、原色音畫廣場、好食街、有料兒後備箱市集等在內的2萬平方米場地率先開放。
-
將變身生態綠洲 “清河之洲”預計主汛期前完工
此外,海淀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指出,除了“清河之洲”外,今年海淀區還將啟動“清河之源”節點建設。
-
延慶野鴨湖“候鳥食堂”首次發現大批綠頭鴨
這是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鳥類食源地首次監測到大批綠頭鴨。
-
非遺傳習所傳承香道文化 免費向市民開放
昨天(21日),一個集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傳播、體驗、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間——北京市朝陽香文化傳習所,落地朝陽北路80號院,向市民免費開放,這裡將成為市民學習和展示香道、傳統插花、品茶、古琴等非遺藝術之美的好去處。
-
供地計劃發布 重點向城市副中心和多點地區傾斜
2023年計劃安排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為3190至3630公頃,與2022年基本持平,並繼續向城市副中心和多點地區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