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二〇二三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北京人工智能産業創新發展大會在中關村會議中心舉辦。圖為參會嘉賓參觀人工智能産品展覽。記者 王海欣攝
人工智能企業總量全國第一、核心區域産業集聚能力全國第一、人工智能論文發表量居全國第一、人工智能算力發展排名全國第一、工信部“揭榜挂帥”優勝項目的數量居全國第一……這些都是北京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成績。
昨天舉行的北京人工智能産業創新發展大會上,市經信局正式發布《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白皮書》。白皮書顯示,本市持續保持人工智能領先優勢,創新策源地建設提速,在國家人工智能創新體系中佔重要地位。
人工智能算力發展排名全國第一
吟詩、作畫、寫歌,甚至還具有一定的推理和情感交互的能力——華智冰是我國首個原創虛擬學生。助力華智冰完成各種問答的,其實是其配備的“最強大腦”——“悟道2.0”,這是全球最大智能模型,參數規模達到1.75萬億。
不只是“悟道2.0”,百度“文心”大模型參數規模達到2600億,成為目前全球最大中文單體模型。
這代表了北京人工智能的超強算力。“北京人工智能支撐能力不斷增強,人工智能算力發展排名全國第一。”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説,與此同時,北京市政務數據開放走在前列,已無條件開放115個市區級單位,公共服務事項指南、財稅金融、城市管理等領域公共數據集15880個。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日益融入經濟發展各個領域,成為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産業優化升級、生産力整體躍升的重要驅動力量,為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本市以加快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為重點,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在科技創新、融合應用、生態環境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相關負責人説。
保持領先優勢的不只是算力。截至2022年10月,北京擁有人工智能核心企業1048家,佔我國人工智能企業總量的29%,位列全國第一;核心區域産業集聚能力全國第一,已經形成了全棧式的人工智能産業鏈;北京人工智能領域核心技術人才超4萬人、佔全國的60%,人工智能論文發表量居全國第一;專利授權數量全球排名前100的機構中,北京總部機構達30家;工信部人工智能“揭榜挂帥”優勝項目中,北京共37個項目、32家單位上榜,數量居全國第一,在國家人工智能創新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
邁向全域場景開放的智慧城市2.0階段
從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駛上街頭到“黑燈工廠”裏依靠機械臂就能為手機主板“體檢”,從機器人在水下傳遞冬奧火炬到賽事新聞引入“手語播報數字人”,從“城市大腦”助力回天地區治理到企業辦事實現智能終端自助辦……城市已經成為創新場景,應用成果加速在北京落地。
千年古都正變得更加“聰明”。相關負責人説,北京國家人工智能先導區建設成果顯著,數字人、智能機器人等技術在冬奧會成功落地,彰顯科技冬奧魅力;海淀、朝陽、西城、昌平、通州等區已開始或完成“智慧城市大腦”相關部署,北京已邁向全域場景開放的智慧城市2.0階段;無人出行服務從示範運營邁入商業化試點新階段;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不斷擴容,人工智能與智能製造融合創新加速落地。
“今年本市將加快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支持人工智能優勢企業在自動駕駛、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等優勢領域開展創新應用,全面構築人工智能場景創新高地。”相關負責人説。
支持頭部企業打造對標ChatGPT的大模型
一行行代碼蘊藏着無限的創新活力,一個個字符孕育着持續的突破能力。新的人工智能創新已經“在路上”。
“本市將持續推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開源社區等,圍繞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協同攻關。”相關負責人説。本市還將全面夯實人工智能産業發展底座,支持頭部企業打造對標ChatGPT的大模型,着力構建開源框架和通用大模型的應用生態,加強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布局,加速人工智能基礎數據供給。
人才是創新的關鍵。記者獲悉,北京將率先建成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高地,科學謀劃高端頂尖人才和人工智能複合型人才引進培育機制,進一步促進海外頂尖人才在京創新創業,激活創新驅動“源頭活水”。(記者 曹政)
(原標題:創下多項全國第一 創新策源地建設提速北京人工智能産業“頭雁”高飛)
-
中央一號文件釋放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信號
-
新華全媒+|這位在講&上站了半個多世紀的老人,離開了
生前談到自己的學生,張禮笑得像個孩子。
-
中國茶飲煥發新顏帶動消費升級
煮茶燒栗興,早晚復圍爐。
-
我國今年將發射3艘飛船 任務標識首次面向社會公開徵集
-
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碳分會正式成立
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碳分會,由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與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共同發起,集聚了中環聯合認證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分院、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高德等51家企事業單位,旨在推動我國零碳交通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