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記者李放)春節期間的北京雖有逼人的寒氣,也有明媚的陽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産科主任魏瑗一大早就來到醫院,她要趕在上午出診前先去住院病房看看。
回想與新冠病毒“短兵相接”的那一個月,魏瑗説:“從醫26年,這是我最難熬的30天。”
“不管內科外科,是大夫就要上”
早上8點,魏瑗結束了例行查房,匆匆趕往門診。
“一會兒還有個剖宮産的患者要進行全院聯合會診。”魏瑗個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鏡,説話聲音不大,看起來甚至有些柔弱,但走路卻帶風。“那個患者有些嚴重,但還好,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魏瑗在住院病房查看患者病情。(受訪者供圖)
2022年12月,北京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數量急劇上升,很多人去到醫院。
“從醫26年,那是我最難熬的30天。”魏瑗説起當時的那一個月,眼睛有些泛紅。
從2022年12月16日開設第一個呼吸亞重症病房接收患者,北醫三院累計擴容21個亞重症病房,增加床位超過800張。面對最困難時超過一半醫護人員無法正常工作的情況,北醫三院院長喬傑給全院下達了“死命令”:“不管內科外科,是大夫就要上。”
白天退燒就在醫院堅守,晚上發燒再回去休息;急診室沒床位,就把手術室的床推過去;實在撐不住了,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兩聲,抹乾眼淚出來接着幹……魏瑗説,那一個月的經歷,身旁的這些“戰友”,她一輩子都會記得。
記者見到呼吸內科主任醫師丁艷苓時,她正在亞重症三病房跟護士交代患者病情。“這個病房就是我們跟消化科‘借’的,跟我搭班的就是兩位消化科的醫生。”丁艷苓笑着説,“經過這一個月,他倆應該是消化科裏應對新冠最厲害的。”
“沒事的,總會過去”
早上7點,北醫三院外科二病區的新生兒病房內,一聲聲啼哭打破了寧靜,監測器上“嘀嘀”的報警聲不時響起,已經值了一夜班的護士們陸續去安撫剛剛醒來的患兒。
“我們這裡有60張病床,基本都是不足月的早産兒。”兒科主任韓彤妍每天早上都要來看看這些孩子,問問護士孩子們昨晚的情況、幫小寶寶翻翻身……“你看這個小傢伙,這麼小一點點,但長得多漂亮。”

韓彤妍在新生兒病房查房,照看病房內的患兒。新華社記者 李放 攝
有序、整齊、暖和的新生兒病房讓人有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一個個曾是那麼脆弱的小生命,在醫生和護士的守護下,如今在這裡拼命生長。
作為北京市危重孕産婦轉診中心,北醫三院的産科在疫情最高峰時就診人數大幅度上升。北京市衛健委的相關負責人曾打電話詢問魏瑗産科的接收能力,而她只回了一句話:“只要有危重症轉運需求,我們一定接。”
“兒科發熱門診最高峰時每天要看400多個孩子,最難的時候病房裏只剩下兩個住院醫師,一個護士一晚上要照顧15個孩子。”韓彤妍説,沒有一個人跟她抱怨過。
記者採訪時,韓彤妍始終笑着。熟悉她的一位護士告訴記者,韓彤妍平時也總愛笑,可能是跟這些“拼命生長”的小傢伙們待在一起久了,她的笑容總是讓人感覺充滿希望,就像是在最難的時候,她也總跟大家説的那句“沒事的,總會過去”。
“今年過年哪兒也沒去,就守着産科這個‘家’”
下午2點,北醫三院呼吸內科的診室門前稀稀落落地坐著十余位前來就診的患者。丁艷苓給患者做完基礎的檢查後囑咐説:“片子我看過了,你這個咳嗽沒什麼大問題,我給你開點藥,回去好好休息就行。”
“我今天下午只有20個號,還有兩個人沒來。”丁艷苓説話語速不快,對患者的疑問都做了耐心細緻的回答,大約半個多小時只看了兩位患者。“其實都沒什麼大事,但不少患者可能比較緊張,所以我們就盡可能給他們多解釋一下。”
“今年過年哪兒也沒去,就守着産科這個‘家’。”魏瑗説,疫情三年,所有醫護人員過年時都沒回過老家,現在沒那麼緊張了,她讓大家都盡量回家看看。“我把父母接來北京,就能留下來守着了。”

兒科副主任醫師劉慧強照看恒溫箱內的患兒。新華社記者 李放 攝
三年前,兒科副主任醫師劉慧強作為北醫三院支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在武漢奮戰了兩個月,當時他在日記上寫到:“這會兒武漢的雨可真大,希望一場大雨沖走所有不幸,希望大雨之後就是春天。”
記者採訪見到劉慧強時,窗外陽光明媚。
-
北京市政府召開第一次常務會議 市長殷勇主持會議
會上,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商務局等市級部門領取了任務書。
-
“東四78號”升級文化空間
-
北京市2023年第一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建設 殷勇宣布重大項目開工
昨天(1月31日)上午,本市2023年第一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舉行。
-
北京破産法庭四週年審結多起全國疑難複雜"首案"
四年來,破産法庭辦理了一批疑難複雜的“首案”,構建契合大型企業集團特點的司法新模式。
-
北京市西南地區具備接通南水條件
河西支線是南水北調北京段的重要配套工程。工程自大寧調蓄水庫取水,加壓輸水至三家店調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