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首段結構混凝土於近日澆築完成,標誌着該項目迎來首段結構封頂。(記者 潘之望攝)
經過近15個小時的奮戰,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02標首段結構混凝土於近日澆築完成,標誌着整個樞紐工程迎來首段結構封頂。當前該標段已全面復工復産,近900名建設者堅守在崗,為確保2024年竣工打下基礎。
作為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是京唐鐵路、京濱鐵路、城際鐵路聯絡線及北京市中心城區至城市副中心市郊列車的重要車站。記者現場看到,正在施工中的交通樞紐猶如一座龐大的地下森林,鋼筋水泥從深處生長出來。
“超深、超大、超長是這一地下工程的顯著特點。”北京城建集團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常務副經理南貴仁介紹,該工程整體為地下3層結構,站&規模8&14線,總建築規模約128萬平方米,總土方開挖量約1300萬立方米。
南貴仁帶記者來到了工程最深處——地下37米處,巨大的鋼柱以不同密度排列,地下空間結構瞬時在眼前展現出來。“整個地下結構就是由這近1000根鋼柱支撐起來的。”南貴仁説,以結構最為複雜的軌行區為例,這裡的鋼柱總長度約40米,最重的達90噸,最輕的也超過60噸。
1000根鋼柱意義非凡,它們是進行蓋挖逆作法施工的前提。由於項目基坑緊鄰京哈鐵路,最近處挖土區域離軌道僅有36米,為了保證京哈鐵路正常運行不受擾動,蓋挖逆作法成了項目最合適卻難度頗大的施工方法。“蓋挖逆作法如同先將圖釘按在土地上,再一點點掏出圖釘下面的土,這一枚枚圖釘就是我們看到的鋼柱。”南貴仁解釋。
2020年8月,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開始進行結構施工,歷時兩年多,迎來首段結構封頂。
“明年上半年,新的挑戰即將到來。”南貴仁指向前方説,新的挑戰就是“京帆”屋蓋施工。屋蓋猶如船帆,其下方還設計有向上凸起的“採光泡泡”,能夠平衡冷熱負荷,合理控制室內光熱環境。經測算,採用該設計每年可減少熱負荷520萬千瓦時。(記者 鹿楊)
(原標題:近900名建設者堅守在崗 為確保如期竣工打下基礎 副中心站交通樞紐首段結構封頂)
-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交通樞紐首段結構封頂
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首段結構混凝土於近日澆築完成,標誌着該項目迎來首段結構封頂。
-
密雲、延慶打造塑料污染治理“北京示範”
《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全面提升各領域塑料污染治理水平,將密雲、延慶兩區打造成塑料污染治理的典範,為全國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做出‘北京示範’,推動生態涵養區綠色發展再上新&階”。
-
未來北京市將規劃共12條 總計約874公里市域鐵路
記者從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獲悉,近日,市政府聯合國鐵集團正式批復《北京市域(郊)鐵路功能布局規劃(2020年-2035年)》。
-
回天地區將實施79個項目建設 實現24個項目投用
2023年,昌平回天地區將實施教育、交通、醫療衞生、文體綠化、市政基礎設施、社會管理、城市更新等7大領域重點項目,推動天通苑電力設施改造等79個項目建設,實現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南部場館等24個項目投用。
-
順義今年生態補水入境近2億立方米水生態持續改善
全年生態補水入境流量近2億立方米,唐指山水庫、潮白河流域煥發新的活力,水生態持續改善,成為鳥類的新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