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保護取得多點突破,中軸線申遺保護已駛入“快車道”;“三山五園”山水田園風貌逐漸恢復;三條文化帶建設持續發力。今天(21日)上午召開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三次會議,聽取了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
成績
400公里“京畿長城”風景道亮相
2021年條例實施以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都取得了哪些成績?報告提出,中軸線保護取得多點突破,皇史宬北院重新亮相,中軸線南段禦道景觀整體貫通,先農壇內部的“一畝三分地”恢復展示。國家文物局已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産申報項目,中軸線申遺保護已駛入“快車道”。
此外,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有序推進,山水田園風貌逐漸恢復。頤和園東宮門公交場站實現騰退,功德寺、一畝園等村莊完成拆遷。香山革命紀念地成為全國紅色革命文物譜係新標識,“進京趕考路”教育意義更加彰顯。玉泉山地區循環水網實現連通,稻田景觀再現京西,歷史水系格局基本成型。
三條文化帶建設持續發力。副中心大劇院、博物館、圖書館三大建築將於年底基本完工,大運河京冀互聯互通段62公里實現通航。箭扣長城搶險修繕被列為全國磚石長城保護示範工程,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項目正在加緊推動。400公里“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亮相。
建議
打破限制門檻打通歷史建築利用渠道
不過,執法檢查也同時發現了一些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例如,保護騰退工作較為緩慢,文物保護環境有待提升。中軸線申遺文本將在明年年初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保護範圍內文物項目騰退時間緊迫,目前先農壇慶成宮院落騰退工作還未完成,國家話劇院高層住宅、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多層住宅、育才學校教工宿舍3個項目騰退資金已經到位,但是入戶調查、簽訂徵收協議等騰退工作還未開展。孚王府、崇禮住宅等重點文物項目騰退工作仍存在較大困難。部分文保單位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配套設施不全,供電、排水設備老化,文物保護環境欠佳,在住居民的生活條件也需要改善。
此外,工業遺産在符合結構、消防、環保等要求的前提下,申請變更用途仍存在較多障礙。文物等保護對象騰退後使用用途較為單一,貼近市民生活、符合市民文化需求的活化利用方式還不豐富。多樣化特色産業、傳統工藝技藝加工製作等經營活動發展不充分,市民能夠廣泛參與的名城保護公開課、專家講座、實景體驗等宣傳的實踐教育活動還不夠多。
非遺和傳統技藝保護傳承工作仍處於弱勢,傳承人隊伍建設需要下大功夫。例如,推動非遺活態傳承、融入生産生活不夠。傳統工匠和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仍然偏弱,從業人員數量不足,不能滿足傳統建築修繕和傳統工藝應用需要。技藝傳承人年齡普遍偏高,新生力量來源渠道仍舊不暢。傳承展示場所和技藝應用展示平台還不足,傳統工藝生存、傳播和發展需要拓展空間。
為了激活歷史文化遺産價值寶藏,報告建議,抓好重點項目騰退,加緊推進中軸線文物騰退工作,為申遺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加快確定保護對象的騰退路徑,合理規劃騰退置換的空間和場地。按照不同地域、不同形態和不同項目類型,分別編制好保護對象騰退規劃和實施計劃。進一步總結推廣菜西片區申請式退租、白塔寺東西岔片區申請式換租的相關經驗,實現傳承歷史文脈與改善市民居住環境的雙贏。同時,研究&&更管用、更好用、更具操作性的支持政策,打破規劃、消防、環保等方面的限制門檻,打通工業遺産、名人故居、掛牌院落等歷史建築利用渠道。
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現代科技手段,將優秀歷史文化賦予更加現代化、年輕化的展示形式,彰顯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同時,建立健全非遺傳承人和傳統工匠培養體系,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以及社會力量開設相關課程,傳承傳統技藝和工匠精神,培養更多專業技術人才。(記者 張楠)
(原標題:三山五園風貌逐漸恢復 三條文化帶建設持續發力 中軸線申遺保護駛入“快車道”)
-
金融服務成果落地 數字人民幣試點擴大至北京全域
-
科普向未來——2022年全國科普日活動觀察
-
京西最美高速露新顏 為京津冀協同提供交通支撐
-
北京財政局:今年1月至8月累計退稅超千億元
1至8月,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3840.4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增長1.3%,較上月提高1.1個百分點,繼續呈現企穩回升態勢;按自然口徑下降8.8%,較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
-
北京市政協新聞出版界委員工作室成立 魏小東授牌
市政協新聞出版界委員工作室,是首個以讀書為主題的委員工作室。